1.背景虽然阅读了各大牛的博客或文章,但并没有找到特别全面的关于JVM内存分配方法的文章,很多都是复制黏贴 为了严谨,本文特别备注只介绍基于HotSpot VM虚拟机,并且基于JDK1.7的内存分配情况,有关GC的说法也是基于CMS的concurrent collection(而非G1),防止大牛拍砖. 目前主流的JVM就是HotSpot VM(其次还有J9 VM,Zing VM),目前各类博客文章也大多基于JDK1.7以前的版本进行阐述的. (注:因为不同的虚拟机实现,不同的JDK,内存的分布都不一样,也就是说下面文章中提到的内存结构都只是逻辑结构,并不是内存的物理结构) 本文只介绍内存分配的方法,有关于具体的垃圾回收机制,内存结构的原理不作为本文重点,也希望通过本文让大家对JVM有一点点的认知,小编对JVM理解并不透彻,不想误人子弟。 2.内存总体结构如果只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想了解其中缘由的请跳过本章节 本文介绍的是垃圾回收的内存区域的结构(简称GC堆,不包括程序计数器,栈,本地方法栈),引用一个大牛的说法《一个java对象的这一辈子》 我是一个普通的Java对象,我出生在Eden区,在Eden区我还看到和我长的很像的小兄弟(其他java对象),我们在Eden区中玩了挺长时间。有一天Eden区中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会触发Young GC,每次GC加一岁)),我就被迫去了Survivor区的“From”区,自从去了Survivor区,我就开始漂了,有时候在Survivor的“From”区,有时候在Survivor的“To”区,居无定所(每次Young GC都需要Survivor区中的from区和to区"对调")。直到我18岁的时候(进行了18次Young GC),爸爸说我成人了,该去社会上闯闯了。于是我就去了年老代那边,年老代里,人很多,并且年龄都挺大的,我在这里也认识了很多人。在年老代里,我生活了20年,然后被回收(Old GC)。 解释一下,首先内存总体分为年轻代(young),老年代(old),永久代(permanent),如下图 
年轻代:(针对年轻代的垃圾回收我们简称Young GC) 年轻代分为eden区,survivor区 1.eden区,是new Object(),对象诞生的地方 2.survivor区是经过垃圾回收后的仍存活的对象存储区域,survivor区中又分为from区和to区 2.1.from区: 经过GC回收,eden区和to区仍存活的对象会存放在from区 2.2.to区: 经过GC回收,eden区和from区仍存活的对象会转移到to区 2.3.正因为2.1和2.2的操作,所以from区和to区中的存活对象来回转移,并且始终有一个区是空的 老年代:(针对老年代的垃圾回收简称Old GC) 经过18次Young GC后年轻代中仍存活的对象,会从年轻代中转移到老年代 老年代满了之后,会触发Old GC,仍存活的对象继续保留在老年代中,直到经过20次Old GC进行回收 永久代:(针对年轻代+老年代+永久代的回收简称Full GC) 是HotSpot VM针对Java方法区的一个实现,通常存储类信息、常量池、静态变量、JIT编译后的代码等数据(简单理解成编译代码的存储区域,即可以理解成:我们的java项目运行时,加载的类文件越多,则需要的永久代内存空间越大) (注:据说永久代是Hotspot虚拟机特有的概念,别的JVM都没有这个东西,在Java 8中,永久代被彻底移除,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块与堆不相连的本地内存 下载地址: 使用docker部署hbase的方法 基于IDEA部署Tomcat服务器的步骤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