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代表着我国文化的精髓,对于培养七年级学生的文化品位、语言素养、诵读习惯、诵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进行审美教育、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有重要作用。以下是51自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书上册古诗,希望你们喜欢。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一)观沧海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 dàn),山岛竦峙(sǒng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zaī),歌以咏志。   (二)【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课外古诗词背诵,共十首。。   (五)【龟虽寿·步出夏门行】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六)【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音:黍(shǔ),斜(xiá)。   (七)【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九)【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泊秦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诗元日译文、赏析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七年级语文书上册古诗相关文章: 1.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十首 2.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十首 3.初一上册语文古诗十首 4.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 5.初一上册语文古诗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