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古诗以温婉哀丽的语言抒发怨情,风格委婉悲凉,下面是51自学小编为大家整编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感谢欣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诗词 (一)、课内古诗背诵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 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南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李清照·南宋)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的“意境”鉴赏 古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艺术的精华。其语言精练,字字珠玑,内容精深,意味无穷,千百年来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积累诗量的增加,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却越来越淡。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大多数古诗词,因时代生活各异,诗人表达风格不同,语言高度凝练,古今表达差异巨大,学生难以进入诗中所描绘的人、情、景中,难以与诗人进行思想的交融,更难以领略诗中的意境,时间久之,便觉学之无趣、诵之无味。 古诗词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意”是情意,是主观的思想情感;“境”是客观立体的艺术图画。古诗词的意境就是古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同客观的景象事物形成的整体的艺术境界。一篇古诗词,由于作者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所以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中的言外意、弦外音、意外味,与诗人“相亲相近”呢?这既是现代小学生学习鉴赏古诗词的难点,也是语文考试复习的“硬骨头”。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古诗词,能更多地获得经验和方法,提高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一、读题目,抓诗眼 古诗词有的在题目上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观点,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宋代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有的在题目上表明了诗的主旨以及诗人抒发的情感等;还有的在题目上点明了作品的范畴,是写景诗、咏物诗、叙事诗,还是送别诗、怀古诗,认真诵读题目,就会找到诗词信息点,从而对学习、分析、理解、欣赏古诗词大有帮助。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题目中的“送”字就非常明确地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送别。教学时通过让学生仔细诵读古诗,就会发现诗中展现的那一个个画面“雨中送别”、“折柳赠别”、“喝酒饯行”等,都是为一个“送”字而设置的。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仅道出了朋友间那浓烈的离别之情,更表达了朋友间那浓浓的真情。酒入愁肠愁更愁,好友此地一别,将天各一方,这送别的酒不仅是离别的酒,祝福的酒,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连心酒。抓住了这一信息,鉴赏和审美此类诗词就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二、重字词,品语言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品味语言是赏析诗词的关键。读懂字词自然成了理解古诗的突破口。因为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揣摩、品味、感悟诗词的意境,领会诗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中“黄云”体现出边塞黄沙漫天的恶劣景象,“曛”光线的黯淡,劲吹的北风,纷飞的大雪,就形象地写出了送别时景的凄凉、悲壮,再读“北风吹雁”,联系背景资料,那奋力高飞的孤雁不正是逆境不得志,即将愤而离开京城的董大吗?还有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在一般人的眼中,这首诗的诗眼应该是作者千锤百炼求得的一个“绿”字,因为“绿”不仅展现了江南春色的美好,还说明了诗人离家已经很久了,该回家看看了。但在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中,却把“还”当作了本诗的灵魂。“春风又绿江南岸”说明诗人已经离家很久了,格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应该回家。 “京口瓜洲一水间”说明诗人当时离家很近,应该回家。但因为公务在身,诗人想还家的愿望却不能实现,只好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呐喊声。离家久,应该还,离家近,不能还,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是多么愁苦矛盾!教学时,仅仅抓住重点词 “何时还”,让学生反复诵读、反复品味,那个思家想家却不能回家的诗人就仿佛来到了学生眼前。可见,学习和鉴赏古诗词,只有“咬文嚼字,品析字词”才可将文本中深层的内容挖掘出来! 三、析形象,悟情感 金开诚先生说: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了解诗词表现的主要形象以及抒发的思想感情是鉴赏的重要内容。古典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如孤独寂寞、恬淡闲适、忧国忧民等,都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人、事、物等形象主体表达出来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从诗面来看,不难读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但深入研读,即注入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自然领悟了诗中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无止境地追求。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这句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四、赏技巧,悟写法 古诗词的语言丰富,同一景物、事物,表达技巧不同,意思各有千秋。教师在古诗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古诗文的一般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还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等表现技巧;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深入地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无一字说惜别,无一字说伤心,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不尽,随水长流;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最后一句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刘禹锡匪夷所思的妙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使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在诗人的笔下,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古诗词不仅意境美,而且语言美、哲理美、精神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蕴含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朴素真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告诉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启示我们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明不断创新是永葆活力的源泉。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诵读、多积累、多感悟这样的名句名篇,学生才会在一次次的诵读中、积累中、感悟中,丰富经典文化,提升鉴赏水平,夯实语文功底,为人生幸福奠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相关文章: 1.初一上册语文古诗大全 2.初一上册语文古诗十首 3.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十首 4.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人教版 5.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