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做七年级语文课本练习,我们不能有半点的弛懈。下面是51自学小编为大家整编的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参考答案,感谢欣赏。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参考答案(一) 《论语》十二章 一 、背诵课文。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体会: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法。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一无所得。 二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省:自我检查,反省。 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越过,超过。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喜欢,爱好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笃:忠实,坚守。 三、下边这些句子和词语今天仍在使用,先抄写一遍,然后对照注释,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2.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知迷惑…… 3. 温故而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 5.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不分昼夜。 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四 、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有:“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示例: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体现了君子严于律己的信条。君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的言行,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现在恰恰是自我的反思少了,自我批评也不见了,到想批评又碍于情面,个人私欲逐渐膨胀起来,道德水准也随之下降了。我们应该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此加强道德修养。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参考答案(二) 秋天 一 、全诗共三节,描绘了三幅秋日图景,并选取其中一幅加以赏析。 课文描绘的这三幅秋日图景分别是: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语言描绘: 1.第一幅“农家丰收图”,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二是篱间背瓜果。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欣然、笑盈盈的。创造出了一种清静闲适的氛围。 2.第二幅是“霜晨归渔图”,包括人物的一系列活动:撒网,收鱼、摇奖。这些平常活动的画面,在诗人笔下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秋天就真的这么宁静、清远。 3.第三幅是“少女思念图”,写的是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来表现人物的活动,来突出秋天的一种清甜轻柔。 赏析示例: 第一幅“农家丰收图”。作者将山谷伐木置于首篇,丁丁之声悠远的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与听觉。真是一片室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渺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而这里却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伴随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欣然、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情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像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和“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是“少女思念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辽阔,溪水清冽,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烦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得清静了,人在寂寞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力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一次他写的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从外景向内景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睛”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 二 、 诗歌为了使诗句简洁而蕴涵丰富,有时会采用一些非常规的表达,造成陌生化的效果。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加点的词的表达效果。 1.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使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 2.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游戏”一词虚实相生,写出秋天不但给人们带来了丰硕的成果,更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3.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梦寐”一词用拟人手法把秋天人格化。秋景在牧羊女的眼里如梦幻一般美丽,但牧羊女却盼望牛郎的热情的笛声,此时,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而“梦寐”一词恰如其分地写出了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 三 、诗歌往往有很强的节奏,朗读时要注意体会。仿照示例,给这首诗的语句划分节奏,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直至能够背诵。 示例: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参考答案(三) 化石吟 一、“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以此为标题可以引发读者的遐思,激发阅读兴趣。化石向人们展示了在远古的世界,地球上生活着原始动物,最早出现的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古脊椎动物——鱼,以后又在此基础上进化成其他动物,如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鸟类动物、哺乳类动物等(可结合生物知识具体回答,只要说明生物进化就行了)。另一方面,远古的世界,地球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由原始植被进化而来的原始森林覆盖了陆地的绝大部分,那真是一个“葱茏”“幽雅”的世界(可结合地理知识回答,符合要求即可,不拘泥于字句。) 二、“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最后一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这样写首尾呼应,使全诗结构浑然一体。 三、这段含义是说,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化石里残余着一些有机物,为后人们留下了宝贵的信息,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有机物,可以了解该生物存活时的生理状况,并进而了解了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诗句运用了表达含蓄的语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物进化的图画,大肆铺陈,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四、巨型鹦鹉螺Orthocone 奥陶纪(距今5.1—4.38亿年)——海洋无脊椎动物全盛时期。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之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笔石是奥陶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它们自早奥陶纪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分布广泛。腕足动物在这一时期演化迅速,大部分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类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它们身体巨大,最大可达11米长,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为了防御,三叶虫在胸、尾长出许多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珊瑚自中奥陶纪开始大量出现,复体的珊瑚虽说还较原始,但已能够形成小型的礁体。由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大发展,在前寒武纪时非常繁盛的叠层石在奥陶纪时急剧衰落。 在奥陶纪晚期,约4.8亿年前,首次出现了可靠的陆生脊椎动物——淡水无鳄鱼;淡水植物据推测可能在奥陶纪也已经出现。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1.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答案 2.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答案参考 4.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答案参考人教版 5.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本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