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下面是51自学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二地理必修3会考知识要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必修3会考知识要点(一) (1)复种制度,即复种。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种植作物一次以上,重复种植的制度。一年种植作物两次或三次的复种,称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两年内种植作物三次的复种,称为两年三熟。复种次数的多少受各地的自然条件,特别是热量条件、各地的积温数及生产条件制约。我国的积温数北方少而南方多,比如,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积温逐渐增加,东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积温在1600℃~3 400℃,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积温为3400℃~4 500℃,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积温为8000℃,为一年两熟或三熟;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南部及云南南部积温为8 000℃以上.为一年三熟。一年种植四次以上的复种,主要用于蔬菜栽培。 (2)复种指数全年内作物的播种面积为2000亩,耕地面积为1000亩,复种指数为200%,说明该生产单位种植农作物平均能达到一年两熟。耕作制度也叫 “农作制度”,是耕种土地、栽培作物的总方式。它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地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而采取的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 (3)耕作制度由作物布局、轮作制度、复种、间作、混作、套种、土壤耕作、施肥和灌溉制度以及防除杂草等几个环节构成,其中以轮作制度和作物布局为中心环节。通常以各地区的作物复种轮作方式来表示该地区的耕作制度。例如,我国长江流域一般以水稻和冬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的主要种植方式,来代表这一地区的耕作制度。 高二地理必修3会考知识要点(二) 1 东北地区的位置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的地区,对其位置的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①经纬度位置。该区的最北部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最东部也是我国位置的最东部(135°E多)。②海陆位置。东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我国最偏东地区,位置显著地向海洋突出,它的南面临近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③政治地理位置。它的东面、北面、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与俄罗斯有漫长的边境线。④地缘经济区位。东北地区已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地缘中心,与周边国家贸易活跃。 图4.2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该图揭示了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长季节等。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基本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 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温凉品种,如甜菜等。 (2)地形、土壤条件: ①形一型一营: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关系到农业多种经营。 ②壤一养一量: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直接供给作物养分,肥沃的土壤上作物生长比较旺盛,单位面积产量高。 2、东北地区的地形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所环绕,山地有着丰富的森林,成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的东北平原,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 (3)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重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和木材基地,其区域内工业、商业、交通和人口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图解如下: 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 4、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该地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 5、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6、森林景观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图片展示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的树木是寒温带针叶林区的代表树种——兴安落叶松,它是最喜光又最耐寒的树种之一,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北部。 高二地理必修3会考知识要点(三) (1)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的概念及生产条件 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这就是地区专业化生产,也叫分区专业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科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2)农业分区专业化在世界的分布和发展状况 农业分区专业化在发达国家是普遍现象,尤其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农业部门结构中,主要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各种专用农机具的广泛使用,以及封闭式自动化饲养场的出现,更加深了农业分区专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