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能让学生最直观得了解到考试考点所在。下面是51自学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二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资料:区域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如北京市、黄河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南方低山丘陵区等。作为一个实体,区域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许多要素。一个区域内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外部形态特征也相似。如黄河三角洲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是黄河每年以大量泥沙沉积而成,是我国土地后备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洪水、凌汛相继侵扰,黄河三角洲春季干旱,风沙肆虐,低地积水,土壤中盐分上移,形成涝灾或盐碱,也就使得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落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区域有时与地区或地方同义,如“东北地区”“环渤海经济区”“我们那个地方”等,这些实际上都是指某一特定的区域。由此可见,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区域划分的指标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有综合性的。相应的区域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 区域差异是指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中国幅员广阔,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按≥10℃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区六个温度带;根据地貌和气候把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按照各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又把全国大致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等。 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是为了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间、区域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从而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如:生活在不同自然区域的人们,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对各地区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了解各地区的区域差异则有利于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为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可靠、可行的理论依据。 高二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资料: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国际性河流污染、热带雨林的破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的增长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周期,加剧了资源的耗竭速度;掠夺式开发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导致恶性循环。如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济本身,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甚至损害环境效益以追求经济效益。先污染后治理,实质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生活质量并不与经济效益成正比。 环境问题的本质: 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伴随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再生速度,或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高二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资料: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①环境问题及其发展: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②环境问题的防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可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产生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防治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2、可持续发展 ①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③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中国的环境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3.4%的GDP供养21%的人口);资源短缺(缺水问题突出);深刻的环境危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高二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资料: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 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 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o26'23o26'o26'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o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