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是否还为杂乱的知识点而苦恼?做个提纲吧!下面是51自学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二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前两章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前两章提纲:第一章   一、自然灾害的内涵   1. 自然灾害形成的条件:   (1)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有受到损失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2. 影响灾情的大小的因素:   (1)孕灾环境   (2)致灾因子 三者共同作用   (3)受灾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 人员伤亡;   2. 财产损失;   3. 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4. 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①经济水平高、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大;   ②经济水平低、防抗灾能力强——危害程度低   三、自然灾害的特点   1.对人类社会往往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   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往往具有区域性特征   4.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常常会诱发其他自然灾害,最终形成灾害链   四、主要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   (1)热带气旋:   ①形成:热带和亚热带温度在26°C以上的广阔的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台风)   ②分布:   地区:亚洲东部沿海及南部,北美洲东海岸   季节:夏秋季频发   ③结构: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台风眼区(北逆南顺)   ④危害:狂风、特大暴雨、风暴潮,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⑤减轻措施:检测和预报   (2)干旱:   ①成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②分布: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③影响: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   (3)寒潮:   ①成因:冷锋快速移动(24小时降温幅度大于12°C;最低气温小于5°C)   ②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冬半年(深秋——初春/9月——次年5月)   ③危害:带来的大风、雨雪、霜冻等恶劣天气会毁坏农作物、破坏建筑物、交通、供电设施、感冒哮喘发病率升高,影响人体健康。   2.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地震:   ①形成条件:板块边界处或板块内部断裂破碎构造带处,地壳活动强烈。   ②地震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③震 级:表示地震的大小(一次地震一个震级,多个烈度)   ④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   ⑤地震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⑥地震危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畜伤亡;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摧毁耕地和建筑物。   (2)滑坡:   ①成因: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   ③分布: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④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3)泥石流:   ①成因: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地势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动力)的地区是泥石流的   多发区。   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   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   危害。   3. 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   (1)洪涝:   地形: 洪水: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多发,河流汛期多发;   涝渍: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洼地多发   气候: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地区,多分部在亚热带季风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风暴潮:   定义: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分布:热带气旋,温带气旋与多纬度冷暖空气交互影响的地区。   4.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害:   ①种类: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病;森林病害: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榕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②成因:发生与作物所处环境有关:气候变异使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外来病原体入侵。   ③危害:植被枯萎甚至死亡,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破坏。   (2)虫害:   ①农作物:蝗虫,黏虫,水稻螟,棉虫等——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②森林:松材线虫,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松材线虫危害最大   (3)鼠害: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五、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   ①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可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②超强度开发——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自然灾害频发。   2. 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防灾减灾工程,可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类活动对灾情可“放大”或“缩小”   (2)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灾情影响不同   高二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前两章提纲:第二章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中国的地质灾害   1.地震   (1)分布:集中于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 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成因:   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   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三、中国的水文灾害   1. 洪涝   (1)时空分布: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2)成因:   自然原因: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   ②水文因素: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   ③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④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 ②过度开垦 ③围湖造田④占用河道   2.风暴潮:   (1)时空分布:   ①地区: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   ②季节: 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9月最集中   四、中国的气象灾害   1.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 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2. 台风   (1)时空分布:   ①5-10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   ②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③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2)原因: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 寒潮   (1)时空分布:   ①9月-次年5月均可发生,集中3-4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   (2)原因:   ①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②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风爬升受阻,东西向高大山脉的层层阻挡。   5 .沙尘暴   (1)时空分布:   ①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②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   (2)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面干燥;③碎屑物质丰富;④多大风天气;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 ②过度开垦 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5.中国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是我国气象灾害多发区。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   8 .水华和赤潮(水体富营养化)   (1)时空分布及变化:   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七、我国几个自然灾害多发中心   1、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成因:①地质构造复杂,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大规模工程活动等破坏植被和地面结构,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2、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等)多发区 ----华北地区   成因:水热条件不稳定,春旱严重;是我国冬季风主要通道,降温快,多寒潮 ; 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临近沙源地,多沙尘暴 。   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少;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海水倒   3、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江淮地区   (1)分布特点:干旱区——荒漠景观——很少有旱灾;半干旱区——旱灾较多——“十年九旱” ;东部季风区——旱灾严重(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偶发性干旱,导致重灾情)   (2)具体分布:东北区—出现在盛夏——夏季风势力弱,造成南涝北旱   华北区—全国旱灾最重地区,以“春旱”为主—--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用水量大 。   长江区—7.8月份“伏旱”----副热带高压控制,少雨 ,蒸发强   华南区—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 ---秋末雨季结束,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   西南区——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 (受西南季风强弱的影响,降水具有不稳定性)   4、水文(暴雨和洪涝)灾害多发区 ----长江流域,尤以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为最   (1)成因:受西南,东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多,雨季长 ;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多山地,近风坡;长江中下游地势地平,排水不畅 ;东部临海,水汽充足。   是我国经济核心地带;人口、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乱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 ;围湖造田导致河湖蓄洪能力减弱。   八、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防灾:   ①加强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2.抗灾:   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   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二)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防御:   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三)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防御:   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九、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   洪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   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   ⑥加固堤坝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旱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   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   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   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   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   沙尘暴: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④工程固沙   风暴潮:   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③保护沿海堡礁   滑坡:   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   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   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蝗灾:   1.农业防治:   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   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   2.生物措施:   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   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3.药剂防治:   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   水华和赤潮:   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   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   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   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十、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   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②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③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④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2.台风:①带来大量降雨,缓解东部地区旱情;②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③蕴藏丰富的风能   3.寒潮   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4.火山:   ①形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②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③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