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2地理主要讲述的是环境问题。下面是51自学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选修2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选修2知识点(一)   1城市化的表现:城人口不断增加,城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中不断上升(衡量地区城化水平的标志)   2城市化的意义P36   3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4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关系尤为密切,工业为城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未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5城市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6发达分的城化特点;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化现象 发展中分的城化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展不合理(南美洲分“虚假城化”,印度、孟加拉、印尼的“滞后城化”)   6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7中心商务区的特点:建筑高大密集、经济活动较为频繁、内部区明显、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交通通达度高   8西方城结构学说: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P3233   9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其等级主要是根据中心地提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   10一个地区城镇的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城镇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商业因素、行政因素、交通因素的影响。   高一地理选修2知识点(二)   1、中低产台治理--------黄淮海平原   地形;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   辽阔的冲积平原 地面结构:西—缓斜平原 山麓冲积扇   中—冲积低平原 主体   东---滨海平原   地理背景 中低产田主要集中分布在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   农业发展三大障碍------盐碱、旱涝、多风沙   形成原因:   自然---地势低平;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年温差大、降水集中等特点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导致盐碱化;不合理开垦导致沙荒地   原则:因洼制宜   低湿地(新店洼) 模式:鱼塘—台田模式   特点: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稳定   综合治理 水盐运动规律: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稳定   (降水、蒸发、潜水位和表层土壤盐分)   盐碱地(北丘洼) 关键:土体脱盐   核心:治水,完善排灌系统,科学调控水盐运动   措施:引淡淋盐、井灌井排、农业生物措施   2、山区农业资源开发--------南方低山丘陵   (1)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2)农业资源优势、问题与对策   优势 问题 对策   气候资源 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且大多配合较好 季风气候不稳定,春季有低温阴雨、盛夏有伏旱 调整农作物种植顺序、发展水利、建立防护林体系等   生物资源 生物品种丰富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产出能力高 品种利用单一、投入少、经营粗放、破坏严重、缺乏因地制宜 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加强生态建设   土地资源 土地类型多样,垂直方向组合密切,具有多宜性 土层薄,具有不稳定性,易发生水土流失,低产田红壤广泛分布(酸、黏、瘦) 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改良红壤(石灰中和、掺沙、种植绿肥作物、施有机肥)   水资源 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利于水电开发和灌溉 地形复杂,开发利用难 修水电工程,发展灌溉农业   (3)生态建设任务繁重---------水土流失   原因:强占耕地和薪柴   经济损失比黄土高原大   (4)山区资源综合开发   目的:充分合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   原因: ①山地与平原比4:1 ,走立体农业道路   ②人均耕地少   ③生态环境脆弱   好处: ①利于发挥土地资源潜力   ②可减少对耕地的压力   ③可多层次布局农林牧业   ④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开发措施 优势资源系列开发   封山育林--------最有效措施   生态建设: ①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解决农民生活用能 ②进行炉灶技术革新节省燃料   ③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④开发利用小水电   3、河流的综合治理   (1)长江多洪涝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一般年份南北支流汛期错开,当流域内普降暴雨,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   ②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   ③中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原因:           ①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一方面使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   (2)三峡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防洪(首要任务)、发电、航运、养殖、供水、旅游等。   防洪效益:         ①有效控制长江上游的洪水,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②缓解洪水对武汉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泥沙淤积,大幅减少分蓄洪水造成的损失。   发电效益:         ①缓解华中、华东能源供应紧张状况,有效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②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减少酸雨问题的出现。   航运效益: 改善了从宜昌到重庆的660千米川江航道,水流趋缓,河道拓宽加深,险滩被淹没,万吨巨轮可由上海直达重庆。   (3)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工程成败的关键   任务的艰巨性; ①库区生态环境脆弱,居民经济贫困,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②教育科技文化落后,乡土观念强;   ③安置不当易闹反迁,关系重大。   移民安置条件; ①从受淹特点看,库区移民具有相对分散的特点(利于就近后靠安置)   ②从移民结构看,57%属非农业人口不存在重新安置问题。   ③从政策层面看,得到政府重视和全国支援   措施----开发性移民,主要有就地后靠,异地搬迁安置两种方法   (4)环境效应:   有利影响在中下游:①减轻洪水对中下游生态环境的破坏;   ②利于防止血吸虫病;   ③减轻洞庭湖泥沙淤积;   ④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⑤调节局地气候;   ⑥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危害   不利影响在库区;①淹没库区土地、耕地,   ②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处理不当可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③可能诱发地震,库岸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   ④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   ⑤自然景观受到一定影响;   ⑥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   ⑦增加蚊虫孳生,影响人体健康。   (5)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不可逆转(淹没耕地、水生生物)-----------采取补救措施或挽回部分损失的办法   影响较大(移民安置、水土流失)-----------采取有效控制和减轻其不利影响办法   影响较小(地震、陆生生物)--------采取防止危害发生或减小危害程度的办法   4、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东北农林基地建设   (1)土地资源   优势:①耕地面积大(总面积大,占全国1/5;人均面积大,是全国2倍;每个劳力负担面积是全国5倍;)   ②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肥沃;黑土、黑钙土土地生产力水平高)   ③地势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问题:①黑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原因:过度开垦黑土,破坏自然环境;降水集中,多暴雨   措施:①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草肥;种植绿肥化物、牧草;秸秆还田(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培肥的最有效措施)   水土保持——坡面治理、沟壑整治、植树造林   ②湿地破坏—沼泽地 禁止开垦,保护湿地   沼泽土:富含有机质,生产潜力大,此处地势平坦   沼泽: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   开发沼泽,要注意有计划地保护沼泽,协调好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沼泽作用(蓄水池,水源地;调节气候,保护环境;丹顶鹤,天鹅栖息地;沼泽植物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负面效应(盐渍化土地面积扩大;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动植物资源减少)——气候变迁   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在继续发展种植业,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升值   (2)森林资源   优势:①全国最大林区(36%,是全国3倍,人均林地是全国8倍,林地占全区42%);   ②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林木畜积量1/3);   ③宜林地区广;   ④森林树种丰富   问题:森林资源破坏严重。表现为:   ①采育失调;   ②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③森林采伐以皆伐(不分树龄全部砍伐)为主,资源浪费严重。   措施:   ①坚持合理采伐;   ②积极营造人工林;   ③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   ④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   ⑤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综合开发措施:   ①挖掘森林工业发展潜力(以原木生产为中心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综合利用为重点方向上来);   ②提高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深度;   ③发展果园林业和柞蚕生产,加强林业基地建设   5.日本城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原因:山多平原少、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资源匮乏多进口、海岸线曲折多海湾港口易于贸易   6.城的区位选择考虑因素:地质(避开灾害多发区,考虑地基承载力),地形(平原),河流(码头建在河的凹岸处),注意环境保护   7.城地域形态(区位因素影响城形态):集中式(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组团式(用地分散,交通联系不方便,投资较大)条带式,放射式   8.影响城功能区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P30   9.中心商务区的特点:建筑高大密集、经济活动较为频繁、内部区明显、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交通通达度高   10.逆城化阶段表现:城中心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祖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太安定,促使居民向环境良好、房租地价便宜,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高一地理选修2知识点(三)   1、西南交通运输建设   (1)背景:   资源优势:①丰富的矿产资源、丰富的能源资源—有色金属矿、四川天然气储量全国首位、水能70%、贵州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广西北部湾油气;②丰富的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少数民族风情;③漫长国境线,发展边境贸易;④丰富的农林资源—四川盆地“天府之国”、云南“动植物王国”等   大西南交通建设障碍:①地势起伏大(三级),跨山跃河;   ②地形;青藏高原---地势高峻,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纵列分布,横断东西交通   四川盆地---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区,地表崎岖不平;   ③地质:地壳活动强烈,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交通建设的重要性:①西南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②地处内陆边疆,少数民族分布集中,贫困人口多;   ③重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④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畅,区内外联系不便。   (2)解决措施——交通建设:   意义(南昆):①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和脱贫致富;   ③有利于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④有利于旅游、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取得成就   ①东部三省一市和广西已形成铁路为骨干,公路为基础的运输网络   ②西藏则以公路运输为主   ③水运---对川江、西江及其支流航道全面整治,加强港口建设   ④航空---开通了通往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航线   ⑤管道---新建川气外输至湘鄂的管线   ①出海公路:成都—贵阳—南宁—北海(过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两广丘陵)   ②泛亚铁路:昆明—新加坡   使云南和东日盟各国拥有一条贸易通道,缩短我国内陆省分南下印度洋的距离。   (3)农业发展:   条件:利 光热充足,降水丰沛 / / 不利 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   发展:①立体农业 ②特色农业——彩色农业:花卉、蔬菜、水果、优质烤烟等。   2、海岛和海域的开发----海南岛   (1)背景   地理区位优势:   ①海陆位置: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的结合部 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   ②相互位置:近港、澳、台;内靠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外临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既有广大的内陆腹地,又能受到华南经济圈、亚太经济圈的辐射作用。   ③交通位置:位于西太平洋环形带上,处在日本到新加坡航线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连接两洲(亚洲、大洋洲)和两洋(太平洋、印度洋),南海是我国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的海上通道 有利于依托港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热带资源优势:   ①气候资源:光照充足、热量、降水丰沛 / 一年三熟,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   (不利;冬春低温危害,夏季台风)   ②生物资源:药用植物、用材植物、珍禽异兽 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有利于发展成为热带作物的基地和旅游业基地。   ③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是环带产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海洋资源优势:我国最大的海洋省,(拥有岛屿)600多个,管辖海域200万平方千米),是其最突出的资源优势。   (2)自然环境特点:   地形地势:全岛近似椭圆形,中高四周低   受地势高低和离海远近的影响,自然环境具有环带状分布的特点   环带名称 地貌类型 海拔高度 资源特色 产业布局   海陆 海岸带 平原 低于100米 经济基础和运输条件好 港口建设,发展外向型加工工业   丘陵   台地环带 台地丘陵 100~ 200米 面积大,地形平坦,土壤较好 热带农业生产基地   山地   丘陵带 丘陵山地- 500~1100米 物种丰富,水源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林业、旅游业   3、对海岛的开发与保护:   (1)合理布局产业:环带开发布局是海南岛资源开发和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即适应了海南岛自然环境的环带状分布特征,又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客观要求。   ①海岸带市开发的重点,大力建设港口和加工工业区,推动车石化和第三产业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②丘陵和台地环带适宜发展热带农业,   ③山地丘陵带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工业,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   (2)特色经济:   特色工业:支柱工业——培育和发展支柱工业,建设现代大工业体系;建设西部工业走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和高技术产业   热带高效农业:瓜菜生产基地、热带水果生产基地、热带作物生产基地、育种基地、水产业。   特色旅游: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3)海洋环境保护:   ①扶持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   ②提高公众环境意识,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减少和杜绝人为破坏;   (珊瑚礁、红树林、环岛防护林----减轻风暴潮的威胁和损失,阻挡海浪侵蚀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及时了解海洋环境变化   4、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背景:   天然气的利用:优点:①干净、清洁、使用方便;②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   地位:我国将天然气开发和利用作为21世纪初能源结构优化和石油工业产业升级的重点   天然气的分布(陆上):特点: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分布地区:四川、陕甘宁、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   四大气区:新疆、青海、川渝、鄂尔多斯   开发利用格局:①东部油气田(东北、华北)产量递减;   ②西部地区是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③西部地区油气开发的限制条件;   (a勘探开发资金短缺日益严重   b西部地区对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有限   c现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外运需要)   ④东部地区对天然气需求市场巨大——我国天然气产品的最大短缺地区   (a人口稠密、经济增长快,但能源短缺现状长期未改变;   b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使得大气环境恶化、酸雨大面积发生;   c煤炭发电和运输占用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资源)   5、西气东输:   能源输送大动脉 资源保证:塔里木气区、鄂尔多斯气区   技术保证:石油化工基地、现代工业体系   市场前景广阔:长江三角洲   深远影响:   东部地区:①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和酸雨危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③促进能源生产和轻重工业结构的调整   ④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地区:①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推动综合利用天然气步伐,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③有选择的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工业,对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④推动天然气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缓解因森林砍伐、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注意〕西电东送、南水北调   5、城市新区的发展背景:   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条件   社会经济:①便捷的交通;   ②广阔的腹地;   ③高素质的劳动力;   ④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   自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   城市规模的扩大:①经济规模的扩大;②人口规模的扩大;③用地规模的扩大   上海市面临的城市问题:①道路狭窄、交通拥堵;   ②居住拥挤;   ③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④用地紧张   6、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开发:   开发作用:①解决上海市发展所面临的城市问题,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②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开发条件:①紧邻老城区,便于就近开发;   ②地形平坦,满足大规模、低成本推开发需要;   城市规划:①浦东新区分为城市化区和非城市化区两部分;   ②浦东新区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   ③通过多种交通工程,把浦西和浦东联系起来;   ④把浦东建成花园式的多功能、外向型、国际化、现代化新城   9、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背景:   ⑴位置和范围: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行政区划跨新、宁、甘、内蒙古及吉、辽、冀、陕等省区的一小部分。   ⑵地形地貌:以高原、盆地为主,中部为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新疆境内)三山夹两盆。   ⑶自然特征:   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原因:自然—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地形-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隆起)   ②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以贺兰山为界.   10、荒漠化分布: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樵采,造成沙丘活化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和樵柴破坏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   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重视环保,荒漠化呈点、线状,面积小而分散,但危害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