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三第四课的内容主要是讲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下面是51自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第四课同步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四课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虽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不可能消除文化的多样性。回答1-2题。 A 1、报载,当中国年轻人热衷过“洋节”的时候,韩国要与中国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因此有关专家强烈呼吁不要冷落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对其理解正确的有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从不同民族的节日中,能够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唯一表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 2、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大肆鼓吹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世界正在走向一体化,文化间的冲突必然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消失②既要开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更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③对外开放的同时,还要坚决抵御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文化侵略④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文化的发展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传统文化一经产生对社会影响久远。回答3-5题。 C 3、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等都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 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 B.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 C.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D.教育活动 影响文化传承 C 4、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安身立命,修身齐家立国平天下。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富有启迪。这说明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先进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③弘扬传统文化就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④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意为人如果掌握自然规律,就能够使天地万物为人服务),不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 A.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C.批判继承,与时俱进 D.兼收并蓄,统统拿来 B 6、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许多台胞在山东参观访问时,无论行程多么紧迫,都要去曲阜“三孔”圣地。这说明 A .台胞热爱祖国 B.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C.台湾用儒家思想治理社会,台胞深受影响 D.曲阜“三孔”圣地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D 7、清明节是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节日。至唐宋时期开始形成踏青、扫墓等风俗,成为民间重要的祭祖日。“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曾经简单粗暴地将扫墓、祭祖当成封建迷信活动加以禁止。改革开放以后,清明节又重新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或者扫墓、祭祖,寄托对祖先的哀思;或者踏青、植树,享受初春的美好时光;或者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这说明 A.扫墓、祭祖属于封建迷信活动,应加以禁止 B.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是对的,应积极提倡 C.把握正确的判别标准,是有效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依据 D.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 8、在今天如何对待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传统文化,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应该 ①以全面肯定的态度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②以 辩证否定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 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批判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 ④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③④ 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用“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这个词汇源自汉代史学家班固所撰的《汉书》,本意是指对待儒家经典的一种严谨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毛泽东推陈出新,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改造,把它变成一个意义重大的哲学命题,为人们打开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境界。据此回答9-10题。 C 9、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③继承与发展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 ④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 程的两个方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10、“实事求是”一词源自汉代史学家班固所撰的《汉书》,说明文化 A.继承就是原封不动地继承 B.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C.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D.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D 11、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西欧各国普遍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大力鼓励科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19世纪因而被称为“科学的世纪”。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确定了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以上文字主要说明 A.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B.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D.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B 12、现在人们提倡素质教育,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打破传统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是 A.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B.教育方式的变革,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将产生积极影响 C.教育就是把传统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D.不管教育方式如何变化,不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影响 A 13、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 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 14、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的报告 《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用“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主个词汇源自汉代史学家班固所写的《汉书》,本意是指对待儒家经典的 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治学的方法。毛泽东推陈出新,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改造,把它变成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哲学命题,为人们打开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境界。据此回答15-17题 B 15、实事求是一词源自汉代史学家班固所写的《汉书》说明 A、文化继承就是原封不地的继承 B、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C、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D、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C 16、毛泽东引用“汉书”上的实事求是一词,并推陈出新,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说明 A、传统文化已不适合现代生活 B、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应抛弃所有的东西 C、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我们要成为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C 17、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 ①继承是发展的基础 ②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③继承与发展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 ④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第四课同步练习及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