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生物知识时,需要及时做好笔记,掌握重要知识点。下面是51自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生物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生物学科笔记 酵母菌呼吸作用类型的判断(糖类作为反应物)(兼性厌氧型) (1)CO2>O,O2=O 只进行无氧呼吸 (2)CO2>O2>O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同时进行 (3)CO2=O2 只进行有氧呼吸 (4)CO2=酒精 只进行无氧呼吸 (5)CO2>酒精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同时存在 在反应式中—写能量 产物—写ATP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遗传物质确定):旱生<水生 阴生<阳生 (二)环境因素 1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呼吸作用(对植物是主要因素) 2 氧气浓度(氧分压) 有氧呼吸CO2的释放量=有氧呼吸O2的吸收量 A点只进行无氧呼吸,AD段(除A点)有氧呼吸增强,无氧呼吸减弱 B点是E点CO2释放量的2倍,E点表示有氧呼吸,CO2释放量=无氧呼吸释放量 D点只进行有氧呼吸 S(AEGD)为呼吸作用中CO2总释放量 S(AEF)=S(ADF)=无氧呼吸过程中CO2释放量 C点CO2释放量最少,有机消耗量最少 ◆贮藏水果:低氧,低温(4℃)、适宜的湿度 ◆贮藏种子:低氧,低温、干燥 探究酵母菌呼吸类型的实验 (对比实验,没有对照组,只有实验组) 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 兼性厌氧型(可在成熟的葡萄皮上寻找) 2、CO2的检测: 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BTB试剂)蓝→绿→黄 3、酒精的检测:橙色的重铬酸钾酸性溶液 与乙醇反应变灰绿色 4甲装置仲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 NaOH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2 2)装置中的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 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B瓶中的酵母菌消耗B瓶中的氧气,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细胞呼吸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1、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目的是抑制厌氧细菌的无氧呼吸 2、酵母菌酿酒,先通气,后密封,其原理:先让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3、花瓶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有利于吸收矿质元素 4、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细胞酒精中毒 5、慢跑:防止剧烈运动产生乳酸 重复实验作用:避免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用死种子或不放生物的目的:校正(排除)非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 实验设计和变量控制 1、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 自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改变的变量 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①对照实验: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②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③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 3、对照类型: (1)空白对照:不作处理的对象组(大多数是“加入等量蒸馏水”) (2)自身对照: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关键是看清楚处理前后实验现象的差异 (3)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 例: 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 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 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 (4)相互对照:不另设对照组,而且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 4、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取材①动物:体重大小,生理状况、发育状况(胚胎)相同;随机平均分为------组,编号 ②植物:高度,种类,长势相同 第二步:设置变量(自变量) 第三步:在适宜且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培养(培养一段时间) 第四步:观察(颜色变化、沉淀,测量某些指标),记录结果(衡量因变量的指标) 第五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5、实验的标题格式: “探究……对……的影响” 6、探究温度对淀粉酶的活性的影响: (1)这个实验不能用H2O2分解实验, 理由:过氧化氢受热会分解,影响实验结果: (2)最后观察时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麦芽糖的生成量,只能用碘液检测淀粉的减少量, 理由:用斐林试剂时要水浴加热,因此改变了自变量。 (3)在实验步骤中,应是反应物→设置变量→加酶。或者,反应物和酶分别设置变量,再混合。 7.探究pH值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1)这个实验不能用淀粉水解实验,只能用过氧化氢分解实验。 理由: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比在中性,碱性条件下水解得更快。 (2)最后观察因变量时,可用方法有:1,气泡生成情况 2,用带火星木条观察木条复燃情况 实验;1探究实验:一般有三个结果→有三个结论 2验证实验:一般只有一个结果→一个结论(在题目中) 实验材料过少的缺点:不具有代表性,无法避免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