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D 3DMAX C语言 Pro/E UG JAVA编程 PHP编程 Maya动画 Matlab应用 Android
Photoshop Word Excel flash VB编程 VC编程 Coreldraw SolidWorks A Designer Unity3D
 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一 > 高一语文

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

51自学网 http://www.wanshiok.com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篇即事生议的记游文,王安石将深刻哲理寓于其中,情辞可观,事理可思。下面是51自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

  褒禅山①亦谓之华山。唐浮图②慧褒③始舍④于其址⑤,而卒⑥葬之;以故其后名⑦之曰“褒禅”。(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①褒禅山:在安徽含山县北十五里,旧名华山,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寺院(即下文所说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②浮图:梵语,即古代印度语,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有时也指佛塔。③慧褒:唐代高僧。据记载,慧褒喜含山县北山麓之胜,遂结庐其下,寒暑不出。④舍:用作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⑤址:基址,指山脚。⑥卒:终,最后。⑦名:用作动词,给……命名。)[文章开门见山,开头紧扣题目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接着追述此山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这里,所以叫做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①也。(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为了守墓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①庐冢: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做“庐冢”。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这“庐”是慧褒生前住处。冢,zhǒnɡ,坟墓。)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①者,以其乃②华山之阳③名之也。(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①华山洞:南宋王象先《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句,也应作华阳洞。②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③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面为阴。)[这两句紧承上文,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说明现在看到的慧空禅院,是“褒之庐冢”,即当年慧褒禅师的坟墓和他的弟子为守墓而盖的房舍。再由“褒之庐冢”自然地引出本文记叙议论的第一个中心华山洞,并说明了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距洞百余步①,有碑仆道②,其文漫灭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①步:古书上有的说六尺为一步,有的说八尺是一步;近代以营造尺,即工程用的尺计算,五尺为一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这里的步,大概指脚走的步。②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仆,跌倒。③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文,指碑文。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今言①“华”如“华实”之“华”者,盖②音谬③也。(现在把“华”念做“华实”的“华”,原来是读音错了。①言:说。②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③谬:错误。这个句子说明“华”字的读音。汉字最初只有“华”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根据碑文上的“花”字,认定“华山”仍应按古音读huāshān,而不应读huáshān。)[由洞引出本文记叙议论的第二个中心石碑,由石碑引出今人对山的名称的误读。“其文漫灭”以下的句子,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表面看,似乎在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而实际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张本。]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作者概述了山中的景物:一座禅院,一个山洞,一块仆碑。文章紧扣题目,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以及这座山的另一个名称“华山”。由这句的“褒禅山”一名引出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写禅院,既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待,其中写华山洞命名缘由又与开头一句照应。记仆碑文字,循名责实,辨“华山”误读,不仅回应开头一句,证明褒禅山本名“华山”,亦即“花山”,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笔。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其①下平旷,有泉侧出②,而记游③者甚众,所谓前洞也。(华山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①其:指代华山。②侧出,从旁边涌出。③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前洞,“记游者甚众”,但作者认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不足以游,所以一笔带过。虽然一笔带过,但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与后洞形成对比,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由山以上①五六里,有穴窈然②,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顺着山路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游洞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①由山以上:沿着山路向上行走。由,沿,顺。以,连词,同“而”。上,用作动词,向上走。②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窈,yǎo。)[此句点明后洞的特点:窈然、甚寒、深得不能穷尽。与前洞形成强烈反差。]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①,入之愈深,其进②愈难,而其见③愈奇。(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的道路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①拥火以入:拿着火把走进去。拥,持、拿。以,连词,用法同“而”。②其进:同“所进”,前行的道路。③其见:同“所见”,见到的景致。又解,其进、其见,在句中作主语,“进”与“见”动词活用作名词,“其”复指“进”“见”。)有怠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②尽。”遂与之俱出。(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①怠:懈怠,怠惰,懒于前进。②且:将要。)[这几句叙述游洞的经过。先写游洞的方式,“拥火以入”;再写游洞的感受,“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最后叙述出洞的原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文中“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揭示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是一对矛盾,暗示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哲理。]盖①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洞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洞壁的左右,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①盖: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②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表示这样的意思的“不能”往往跟数目多少或时间长短有关。)盖其又深,则其至①又加②少矣。(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①其至:同“所至”,到达的人。“其至”用法同上文“其进”“其见”,“至”也可看作动词活用为名词。②加:副词,更。)[这是补叙游洞时所见。此句照应了前洞,“其下平旷”,因而“记游者众”,而后洞虽然“入之愈深”,“其见愈奇”,但因为“其进愈难”,所以,“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①,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②也。(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①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②明:照明,这里用作动词。)既其①出,则或咎②其③欲出者,而余亦悔其④随之而不得极⑤夫⑥游之乐也。(我们出洞以后,便有人责怪那些要求退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了他们,以至于不能尽情享受那游洞的乐趣。①其:代词,我们。②咎:责怪。③其:那。④其:代词,自己。⑤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⑥夫:代词,那。)[写自己的后悔。“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当时具备继续游洞的条件,但因为盲目随顺了那个“怠而欲出者”,所以“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未能尽情地享受游洞的欢乐。在这里文章也有一个对比,其余的人只是责怪那个“怠而欲出者”,而王安石却侧重从自身寻找原因,因此才有下面的那些启示后世的精辟议论。]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作者先对华山洞作一简介,华山洞分“前洞”和“后洞”,说明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突出游前洞之易游人之众与游后洞之难游人之少,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埋下伏笔。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本应乘兴而入,寻幽访胜,领略“奇”景,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游洞的叙述至此结束。接着作者又补叙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

  第一、二段是文章的第一部份,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条线索:由“其见愈奇”而产生“乐”;由“不得极夫游之乐”而产生“悔”,于是引发出下面的感慨议论。这部分的“叙”,处处为下文的“议”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


 
上一篇: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鉴赏  下一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