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是高一语文课文中的重点篇目,下面是51自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学习《左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掌握“若”、“说”、“辞”等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设计】 1、介绍文学文化常识,学生自读自译一课时; 2、教师指正译文,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请学生熟读全文。 第一课时 一、《左传》及其背景介绍 1、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献不足,说法不一。 2、体例: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通史。 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4、内容: 以《春秋》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记述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整个春秋时代各国所发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5、地位: 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散文的典范。 二、请学生自读课文,并试图口译全文 1、重、难点句子解释: ⑴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了。 ⑵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⑶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⑷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不必要灭掉郑以增加邻邦晋的土地呢? ⑸ 假如放弃灭掉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的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短缺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又没有什么害处。 ⑹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⑺ 秦国受损而晋国收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2、请学生试着完成课后第三题,教师指正:(略)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熟记常用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本文的结构 1、请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烛之武退秦师。 第四段:晋师撤离。 三、人物形象 1、问: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谁?(烛之武) 2、问:第二段为什么要写他发牢骚,这会不会影响英雄的完美形象呢? 明确:这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 3、概括这个形象的特点: ⑴ 长期得不到重用; ⑵ 发牢骚,真实的存在; ⑶ 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勇气和信心; ⑷ 胸有成竹,对矛盾了如指掌; ⑸ 言辞委婉曲折有感染力。 四、写作特色 1、伏笔与照应: 秦、晋围郑的原因(矛盾小)──退秦军(伏笔) “秦、晋围郑”,“国危矣”──“夜缒而出”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秦、晋联合,貌合神离,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危在旦夕──烛之武是希望──长期不用,辞──许之,退秦师──晋欲攻──晋退 3、详略得当: 详:烛之武推辞;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令退兵原因。 略:其他经过。 五、字词总结 1、通假字:“已”通“矣”;“共”通“供”;“知”通“智”。 2、古今异义: ⑴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持某项活动的主人。 ⑵ 夫人:古,那人;今,妻子。 3、一词多义: ⑴ 军:名,军队,军队的编制单位;量词;动,驻扎。 ⑵ 其:代,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那”,“那些”;连,“如果”,“假使”;句中语气词,表祈使语气;形容词词头,无义。 ⑶ 焉:代,相当于“之”,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什么”;兼词,“于何”,在哪里,“于此”,在这里;副,相当于“乃”、“则”、“就”;语气词;形、副词词尾,……的样子。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 《课课练》。 高一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和原文 2.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3.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说课稿范例 4.《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教案及反思(2) 5.高中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6.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3) 7.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 8.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9.高一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