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末所作,下面是51自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 1、 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 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 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4、 教学重点: 1、 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 1、 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 二、讲授新课。 1、 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 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 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 赏析课文。 (1) 上片 1) 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 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见板书)] 3)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a、 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b、 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 c、 选材典型。 d、 语言极富表现力。 “层”写出了山的远近高低, “遍”写出了范围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的充盈之态,“争”点出了千舟兑发的壮观场面,“击”写出了鹰的矫健身影,“翔”写出了鱼轻快自由的神态, e、 一改 “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 4)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点明诗人此时此景的发问。 (2) 下片 1) 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无畏,蔑视反动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决心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四、巩固练习。 1、 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 2、 就本文的内容或艺术技巧等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性的文章。 3、 背诵全文.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教案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2.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3.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4.高一语文必修二《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2) 5.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 6.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