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国荆轲和楚汉项羽,从古至今有许多名人大家颇有微词,只不过是见仁见智罢了。以下是51自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古代人物历史小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古代人物历史小论文篇一 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几个人物的影像 摘 要:对战国荆轲和楚汉项羽,从古至今有许多名人大家颇有微词,只不过是见仁见智罢了。在日常教与学过程中,进行一些研究性活动,却有了感言:荆轲,一个与刺客身份极不相符的人物;项羽,一个妇人豆腐心肠的武夫。 关键词:影像;刺客;名将;名不副实 从教二十余载,教学时总有点感言,组成篇文,呈上与同仁们商榷。 人教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对战国荆轲赞许有加嘉,说他“勇而有谋、城府很深”“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智谋非凡” ①,还拿燕国太子丹和秦降将樊於期来作陪衬呢!对楚汉项羽贬斥颇多,说他“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毫无心计”②等。对此,我不敢苟同,斗胆说些微词。 再读《战国策・燕策三》中“荆轲刺秦王”和《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两节,心中感慨几许,想一吐为快。 先谈荆轲。荆轲,据载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名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更名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当时,善于击筑的高渐离、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都是他的好朋友。然而,这个素以勇武出名的刺客,在上演刺杀秦王一幕中却屡屡出丑、败相十足。可谓名不副实。 其实,他至多是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矛盾的角儿。 当初,秦国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十分害怕、焦虑,便委婉地请求荆轲谋划良策。荆轲表现出信心十足,提出用两物――秦降将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督亢的地图来取信于秦王的策略。这显出他似乎智勇双全、城府颇深。接着,为得到樊的头颅,他不惜夸下“臣左手把其(他,指代秦王)袖,而右手�其(他,也指代秦王)胸”的海口,似乎手到就可擒杀秦王,报仇雪耻,同时也阻止侵略者(秦军)的脚步,消除燕太子丹的忧虑。然而,这个古代版的“斩首行动”,派谁去实施呢?让我们来看看刺杀行动小组的成员名单: 荆轲,一个成名的刺客,可惜名不副实,也势单力孤。 秦武阳,一个未成年人,平时凶悍蛮横,可届时上得台面吗? (当然,可能还有与本次行动毫无相关的文职随员。) 带着读者们心中的团团疑虑和担心,行动小组草草地组成,并贸然要进入虎狼之国。 就这样,明知凶多吉少、胜算渺茫的荆轲乘车出发啦! 见到了秦王,荆轲抓住一次机会,确实也“把其袖”“�其胸”,却被秦王挣脱。足见荆轲没有把握好时机,操之过急,且搏杀技能不精,出手太慢。失手后,刺杀秦王的良机又一次次出现:秦王想拔剑自卫反击,却没能马上拔出,周围也无帮手,只得绕柱逃避,荆轲也没能追赶上;荆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最终,遭秦王反击而致浑身重伤的他却依然大话不止说“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意即“我是想劫持你〈秦王〉为人质,胁迫你〈与燕国〉订立盟约)”。真是,大言不愧,个人形象又一次自损了吧? 不管怎么说,荆轲刺秦王的事件从一开始就漏洞百出,胜算几率近零。而被冠以“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的荆轲徒有虚名,其下场也就无可惋惜了。不过,他和他的这一事件足可以载入古今中外恐怖活动史册中。 后说项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2] 读到“鸿门宴”一节,看了项羽的一系列表现,不禁拍案大叫:草包一个,超人的武力,幼童般的智商,冲动型的性格。悲哉! 瞧,他只听沛公手下左司马曹无伤的只言片语,便火冒三丈,马上命令三军进入战备状态,做好在第二天打败沛公军队的准备。他靠的是什么呢?不外是他本人的勇猛和数倍于对方的军力。一句话,自恃武力强大,一味地强调使用武力解决一切。冷静一思:暂时的强大并不代表着永远,况且,今天打败了刘邦,那其他的军阀势力呢?即使全部给打败了,统一了。这么一个惯于穷兵黩武的人又怎能描绘出治国安邦的宏伟蓝图呢? 其实,获得如此重要情报后,理智(或成熟)的做法是:①召集参谋长联席会议,甄别信息真伪,商讨目前的局势,制定可能出现危机的应急预案。②秘密派遣小分队(或特工)混进沛公军营中,刺探军情,打听虚实。③对未来的军事对手作充分的了解,含个人性格、用兵之道,以及平时的一些言行(必要时应建立DNA数据库);评估对手可能的意图。④发出类似于武林贴的请柬。邀请各路诸侯将领来参加会议,尽快达成类似于《雅尔塔协议》的协定,规划未来新版图,同时也试探诸侯们的打算。 用这样的高度来要求一个“力拔山兮气盖势”的武夫,显然过分了。我们可以来相像一下项羽的体貌特征:身材魁梧,熊腰虎背,满脸胡须拉茬,理寸头;全身盔甲,披着一件黑色硕大的斗篷;走起路来虎虎生风,横冲直撞;口头禅不外乎是“奶奶的”。这样一个人的那一种思路,也就不难理解了。更可气的还在后头呢!面对前来道歉(甭管是怀假意还是真心)的刘邦,项羽居然缩短了一尺,不假思索地供出了信息的来源,把可怜的曹无伤给卖了。这样做的结果就不言而喻:①理应得到重赏甚至高官厚禄的曹无伤无安全保障,有生命之忧。②此后,谁敢再当 “曹无伤”呢?那么,项羽你不就成了一个盲人、聋子吗?接下来,楚霸王项羽还摆出鸿门宴席。面对着手下的“项庄舞剑”,他装聋作哑,犹豫不决;面对突然出现的樊哙,他心怯,好言抚慰,频频赐给食物(似有做贼心虚之嫌疑);面对劲敌沛公的“如厕”,他竟茫然不知,还在打听寻觅。真是可笑、可恨! 几年后发生的事情也就毫无悬念了:身为楚霸王的你就必然充当起上演“四面楚歌”、“乌江自刎”两大事件的悲剧主角了。 当然,荆轲和项羽只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两个人物,是作家们笔下刻意塑造的形象罢了。读史明心,把古今中外的一些人或事连起来一比,定能从中提取出一些相似的元素来。而在《用书》所下的言论当慎之又慎啊! 注解 ① 《用书》P37,P38。 ② 《用书》P45。 参考文献: [1] 《史记・刺客列传》 [2]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古代人物历史小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