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初一的学生们学习了论语六则这一课文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初一语文论语六则的教案以及原文带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语文论语六则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2.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计1.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将其列为“七经”(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教育思想方面的谈话。孔子十分重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了这些语录,对于我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一定是大有裨益。 设计2.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殆(dài) 论(lún)语 说(yuè) 罔(wǎnɡ) 好(hào) 焉(yān) 惑(huò) 逾矩(yú jǔ) 愠(yùn )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说: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矣:相当于“了”。 罔:迷惑不解。通“惘”。 殆:疑惑。 好:喜爱。 乐:愉快,快乐。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 从:采纳,听从。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 耳顺:大意为听人说话,可以听出其中隐而未露的意思。通常指能听进不同意见。耳,听觉。 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用来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这里引申为法度。 (2)通假字 说:通“悦”,愉快,高兴。 罔:通“惘”,迷惑。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 朋:古义,同一师门的师兄弟;今义,朋友。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三:古义,虚词,不是确数;今义,表示确数。 (4)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3.作者名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把鲁国史籍的《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的学说成为2000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4.背景追溯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论、事迹和孔子的一些弟子的言行而成的。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全书约12000字,共20篇,每篇又分为若干章,选取每篇首章中的两三字为篇名,例如《学而》《为政》《公治长》等,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1.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2.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字、词、句,供学生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高兴)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里不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疑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为“以(它)为乐”) 不逾矩(超越法度) (2)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迷惑。) 3.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深层理解 1.学生朗读、背诵、讨论、赏析 2.组织学生在文中指出相应的句子 (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点拨明确】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出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点拨明确】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二)朗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散读、个人朗读)。 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已升华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三、拓展延伸 课文中,孔子教给了我们很多学习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好的学习方法呢?请介绍给大家。 1.思路对比学习法,即课前进行预习,以自己的思路去分析理解。课上,保持精力高度集中,认真听老师讲解和分析,将老师的分析同自己先前的分析理解加以对比,将对比后的结果总结、归纳,看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2.善借老师智慧学习法,即悉心洞察老师备课和讲课的过程,借助老师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水平。 3.全面学习法,即把所要读的材料从头到尾反复阅读,直到熟记为止。 4.学习方法有多种多样,我们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7年级语文的论语知识学习大家做好了吗?看完以上为大家整理的资料之后是不是意犹未尽呢?51自学小编为大家进一步推荐初一的其他课程视频学习,高分也能轻松拿哦。(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体验学习哦!!!)
猜你感兴趣: 1.九年级语文课本论语十则教案 2.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语文教案及原文 3.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及原文 4.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