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学指佛教发展过程中,所衍生的文学作品。此依‘文学’一词的意涵,而有广狭二义。广义是指佛教的一切文献,即包括用巴利语、梵语书写的南方上座部原始圣典、大乘经典与相关著作,以及汉、藏、日、韩等各种语文的佛教文献。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南朝时期的佛教文学。 南朝是佛教发展史上的繁盛期。从东晋开始佛教逐步进入文人文化之间,至南朝,成为士大夫间最重要的文化思潮。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士文人都为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南朝文学方面,在中国文化历经坎坷之后出现了新的风貌,发挥着空前启后的作用。 南朝时期的佛教文学:佛教对南朝士人的影响 佛教影响下的南朝艺术佛教对士人的影响,与佛教在南朝经历了从个人到集团化并最终发展到国家化的一个过程有密切的关系。《高僧传·跛尸梨蜜多罗传》载:丞相王导一见而奇之,以为吾之徒也,由是名显。太尉庾元规、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兴与廷尉桓茂伦,皆一代名士,见之,终日累叹,披矜致契。这是属于个人和佛教之间的关系。永明时期的文化中心是以文惠太子萧长懋、竟陵王萧子良及所谓“竟陵八友”为核心的文人集团。不过,竟陵集团并不只是一个文学集团,还是一个文化集团。集团成员常常被组织起来进行了一系列文化活动,这时,士人的文化行为不再是个人的,而是有组织的。作为当时文化中心的竟陵集团,其实还是当时的佛教中心。竟陵集团的士人交游名僧、参与佛事、践行教义、辩护佛理等参与一系列活动。永明文人与高僧的交游,带有明显的集团化的性质,一位高僧周围每每聚集着一批文人。同时,一位文人又常常与多位高僧来往,这种集团化的交游,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给南朝文人带来思想和文化背景的改变,从而也促进了南朝文学的发展,使南朝文学出现了新的面貌。 南朝时期的佛教文学:佛教对永明体和宫体诗的影响 佛教对世界的第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诸行无常,即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不论是外部还是内部,不论是微观还是宏观,不论是近处还是远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佛教中的这种新变观念影响了南朝文学中的新变思想。这种影响尤为明显地体现在永明文学上。 永明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新变。《梁书·庾肩吾传》中说:“王融、谢脁、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佛教由于对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至深,必然地反映到文人的文学创作上。尤其是当时的竟陵文学集团。竟陵集团不仅是文化集团,也是佛教集团,而且,竟陵集团是当时文学风尚的引领者,是文学“新变”的主持者和实践者。所以,佛教的新变教义和观点促进了文学的新变观,在佛教逐渐国家化的过程中,永明文学的新变不能不说受到佛教的影响。 南朝时期的佛教文学:佛教对作家人格理想和心理观念的影响 南朝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动荡不安的社会,佛教对作家思想的影响波及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士人阶层的心理。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它独特的风格和治国理念以及它的思想内涵使士人文人敞开了怀抱,认真洗手接纳佛教带来的新意和独特。士人的这种心态也促使了佛教的生长和发展,这样既丰富了文学的创作,开拓了题材,也使文人们在生命的苦痛中实现了超越和升华。 延伸阅读 南朝文学摆脱了哲学和伦理学的束缚而独立发展,文化传统的继承、审美能力的提高、艺术技巧的积累以及创作中的各种问题的理论探索,都是这一时期文学繁荣的重要因素。形式的成熟虽然不能弥补内容的贫乏,但这种成熟又是文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它为光辉灿烂的唐代文学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唐代许多有见识的作家尖锐地批判这一时期的创作倾向,同时又充分肯定一些优秀作家的成就。 南朝同时也是中国诗史上诗运攸关的重要时期。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梁萧子显所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就是这种追求新变趋势的理论总结。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鲍照的乐府诗,唱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