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张路斯罢官后,回颍上县百社村闲居。张路斯死后,民间把他神化为龙王,他的9个儿子也都是龙,颍上人并在焦氏台为其建张公祠(又叫龙王庙)。 隋朝张路斯县令介绍 县令,尊称县尊、百里侯。是中国古代县级行政区划的最高官员名称,掌握所管辖区域的行政、司法、审判、税务、兵役等大权。县令下设县丞、主簿、县尉、典史等。 颍上县位于淮河、颍河交汇处,面积1859平方公里,耕地10.3万公顷,人口172万,辖30个乡镇、348个村(社区),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颍上县文化积淀丰厚,春秋时期的管仲、鲍叔牙,战国时期的甘茂、甘罗,当代著名学者常任侠,作家戴厚英,两院院士陈国良、郑守仁,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等都是颍上人民的杰出代表。颍上县还是花鼓灯艺术和推剧的发源地,有“东方芭蕾”之称的颍上花鼓灯及颍上推剧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颍上县先后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水利建设管理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示范县。颍上历史悠久、人文蔚盛。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建立邑治,周为“慎邑”,秦置“慎县”,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称“颍上”。 颍上县
生卒年月无考,原籍南阳,隋朝初年迁居颍上县百社村(半岗区凌圩乡赵集村)。16岁考中进士。唐朝景龙年间(707——709年)任宣城县令。 清光绪《宣城县志》载:张路斯在查访百姓疾苦,巡视农事的时候,见宣城北门外(今敬亭圩一带)一片洼地,芦荻丛生,野草繁多,于是率百姓开沟造田,至今城北有“张路斯田”。张路斯又在城南青溪两岸(今响山以西)耕治废地,恢复百亩农田,至今青溪上仍有“张公桥”。张路斯罢官后,回颍上县百社村闲居。张路斯死后,民间把他神化为龙王,他的9个儿子也都是龙,颍上人并在焦氏台为其建张公祠(又叫龙王庙)。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年),曾下诏扩建颍上张公祠。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曾下诏封张路斯为“昭灵侯”,其夫人石氏为“柔应夫人”。苏东坡为颍州知府时,曾作《昭灵侯碑记》刻石嵌于张公祠壁。元末,张公祠毁于兵祸。明洪武三年(1370年),颍上人于旧址重建此庙。1954年,大水,庙被淹倒。 延伸阅读: 县志为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气候等的专书。一般20年左右编修一次。《宣城县志(上下)(精)》成书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历两任知县李应泰、范葆廉编纂完成。光绪《宣城县志》130余万字,贯通古今,上自唐虞夏商,迄于当朝,煌煌两千余年汇于一志。光绪《宣城县志》所载资料已被人们作为研究宣城县历史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史料,并为我们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我们相信,本志经点校整理后公开出版,必将给更多的人以更方便的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