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为了稳定经济,提出许多政策,使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都有成长。隋朝的经济制度基本继承了北周旧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以租庸调制为主体的服役制度。那么隋朝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隋朝的经济发展状况:农业 隋文帝采取减轻赋税、徭役、刑罚和检验户口的措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隋朝的均田制[4]上至亲王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均有一定受田数量,其中永业田永不用归还,露田则需于死后归还官府。隋朝时期尚且掌握一定数量的荒地,得以延续北朝的均田制,然而已出现部分地区土地分配不均。苏威建议减少功臣的配额以补足百姓所需,遭到王谊的反对作罢。当时南方遗留庄园制度未退,均田制只于北方见若干成效。另外,隋朝也在边疆地区推行屯田制以维持军队开支。隋朝的租庸调制继承北周制度,将租调力役和庸绢纳入赋税制度。隋炀帝更免妇人、部曲、妇婢之课,租调徭役按丁征收。有鉴于隋统一前,有相当量的人口依附豪族而成为“浮户”,为了重新登录户口数字,并确保赋役征收,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推行“大索貌阅”和输籍制,将依附民从豪族势力转到国家手中而成编户之民,增加赋役收入。隋朝把力役变成庸绢,是中国经济史上的重要变化。 由于隋朝人口持续增长,为农业提供大量劳动力,使垦田面积也不断增加。589年耕地面积19,404,167顷,至隋炀帝时期增加到55,854,040顷。隋文帝在位期间还大力的修复,兴建和改造了许多水利工程。如在寿州(安徽寿县)修复的芍陂,灌溉农田达五千余顷。 在粮食充足情况下,为了储存粮食以防治荒灾,隋文帝在全国各州设置官仓与义仓,义仓防小灾,官仓防大灾。为了保证关中地区粮食稳定,在长安、洛阳、洛口、华州(今陕西华县)和陕州(今河南陕县)等地建筑了许多大粮仓,在长安、并州(今太原)储藏大量布料。义仓又称社仓,是民间使用的粮仓。585年隋文帝采纳度支尚书长孙平的建议,初置义仓。596年令诸州于收获时,支出部分粮食存于义仓。遇有灾害,就在当地赈给。义仓设在乡间,西北地方设在县城,开仓较为方便。到隋文帝末年时,天下积储还可供五、六十年。 然而隋廷过度将天下物资集中管理,逐渐加重人民负担。隋文帝晚年提倡严刑峻法,官吏们因为畏惧而不敢发粮赈济百姓。以至于粮仓在天灾人祸中未能及时发挥功能。因此,即使各仓的仓储充实,却与一般民众的生活水平成反比,日后更成为了反隋起事者的攻击目标。至隋炀帝时,由于骄奢挥霍和穷兵黩武,耗费了国家大量的财富,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隋炀帝攻打高句丽惨败,死者数十万,“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613年山东河南发生水灾,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天灾人祸交加,官吏勾结商人哄抬物价,地主富豪也乘机高利盘剥,爆发了隋末民变。 隋朝的经济发展状况:手工业 隋朝手工业的组织规模和技术水平,在不少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其中具代表的是丝织业、陶瓷业和造船业。河北、河南、四川和江南都是丝织品的重要产地。相州(今河南安阳)的绫纹布非常精美,“雕刻之工,特云精妙”;四川蜀锦也十分有名。江南地区的宣城、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余杭一带的妇女勤于纺织,以鸡鸣布最出名。陶瓷业方面,在瓷土选炼和施釉技术都有提升。其中在河南安阳、陕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的白瓷天鹅壶,质地坚硬,造型美观,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白瓷器之一。隋朝青瓷器是以高火候烧成,硬度远远超过晋朝青瓷。生产地区在河北、河南、陕西、安徽及江南各地。隋朝造船业很发达。隋朝准备伐南朝陈时,杨素督造五牙大战船,船上有五层楼,高百余尺,前后安置了六个长五十尺的拍竿,用以撞击敌船。隋炀帝巡游江都时建造几千只船,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资,也显现出隋代高超的造船技术。这些船有皇帝坐的龙舟、皇后坐的翔螭、宫妃坐的浮景,还有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等种类。其中供隋炀帝乘坐的龙舟规模最大且精美。 为朝廷服务的手工业,组织庞大,人数众多,在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隋廷把全国各地大批优秀工匠迁居长安、洛阳,并经常征发各地工匠轮番到京城服役。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机构是尚书省的工部;具体管理官府所需各项产品的机关是太府寺(隋炀帝时分置少府监);负责长安、洛阳皇宫及官廨土木工程的是将作寺(后改为将作监)。太府寺(或称少府监)下设有左尚、右尚、内尚、司织、司染、掌治、铠甲、弓弩等署[82]。在一些地方州县和矿产地区,也设有管理官府手工业作坊的机构。在这些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劳动的主要是官奴婢、刑徒和长期服役的工匠及短期轮番服役的地方工匠。这些受朝廷驱使的能工巧匠们,为隋朝皇室、官吏、军队生产各种生活用品和军需器械,建造像大兴城(即唐长安)、东都(洛阳)等伟大都城。 隋朝的经济发展状况:商业 大一统使隋朝商业比魏晋南北朝发达许多,当时规模宏大、商业繁华的都市是长安、洛阳二京,在当时的世界是罕见的。长安有东西二市,东市名都会,西市名利人,外国商贾很多。洛阳在隋唐大运河开凿以后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洛阳有三市,东市名丰都,南市名大同,北市名通远。其中通远市临通济渠,周围六里,二十门分路入市,商旅云集,停泊在渠内的舟船,数以万计。江都是江南货物集散地,借由运河之便“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而宣城、毗陵(今江苏常州)、吴郡(今苏州)、会稽(今绍兴)、余杭(今杭州)、东阳(今金华)等等商业城市都是江南繁华之地。成都是巴蜀地区的商业中心,而广州是海外贸易的重心。当时隋朝的贸易路线分为西域丝路和海上贸易。西域丝路主要经河西走廊、西域到波斯(萨珊王朝)、欧洲东部的东罗马帝国。海上贸易,通南洋诸国和日本,对日本的关系尤为密切。 南北朝时期货币不一致,南朝梁和南陈有五铢钱,岭南(粤地)盛行盐米布,北齐有常平五铢、北周有永通万国、五行大布、五铢钱三类,河西诸郡用西域金银钱。隋初,各地仍然多使用各地钱币。581年隋文帝制定新五铢钱,每一千钱重四斤二两,禁止古钱和私钱流通。并且陆续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立五炉,在江夏(湖北武汉)立十炉,在成都(今四川成都)立五炉,依照规定铸造五铢钱。隋炀帝末期,政治腐败,私铸盛行。每一千五铢钱只重一斤,甚至翦铁片、裁皮革、糊纸钱混入铜钱中使用。隋末钱贱物贵,币制崩败,一直乱到亡国。自魏晋以至隋唐,谷物和绢帛等实物经常被用为交换的媒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