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知识基础和同步训练试题是同等重要的事情。下面是51自学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二地理基础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基础知识(一) 1、几大农业地域的比较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农业生产特点 水稻种植业 东亚、东南亚、南亚 季风气候 精耕细作 种植园农业 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温带大陆性气候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大牧场放牧 混合农业(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 澳大利亚、新西兰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很高,耕种、放牧、休耕进行轮作 乳畜业 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轮转放牧 2、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其他概况 典型案例 水稻种植业 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区位条件:①高温多雨的气候②平坦的地形③劳动力丰富④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济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条件: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蓄种:牛、羊 潘帕斯草原: 区位条件:①优良草场②地广人稀③距离海港近 所做工作:①培育优良品种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作物:小麦、玉米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②便利的水陆运输③地广人稀④高度发达的工业⑤先进的工业 混合农业(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的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生长特点: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很高,耕种、放牧、休耕进行轮作 作物:小麦、玉米 蓄种:猪、牛、羊等 墨累达令盆地农业特点: ①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农民可以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③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3、两大工业区与比较 传统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 分布地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地 工业部门 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电子、半导体、核工业、航天、高分子合成、遗传工程、激光工业 典型案例 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距离铁矿区较远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 综合整治: ①调整工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③拓展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特点 ①中小型为主②轻工业为主③生产过程分散④资本分散在小城镇⑤工业分散在小城镇 美国硅谷发展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有高等院校④便捷的交通⑤军事订货 4、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5、人口再生产类型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极高、死亡率极高、自然增长率极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6、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 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 过渡型 (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 我国已接近现代型) 全世界: 过渡型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7、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 8、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 ※难点解析二: 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 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 ①.生育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 ②.死亡率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 ※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 9、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具体表现: 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 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 ☆例题分析:判断对错 ①.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 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 答:正确,死亡率高,往往说明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较低,在此情况下,生育率会偏高。当然上述说法同时用“往往”二字避免了绝对化,因为有些时候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也会在一些特定的时段出现死亡率升高的情况。 10、环境人口容量概念 简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在可预见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高二地理基础知识(二) 1.旅游活动三要素: 旅游者——旅游的主体; 旅游资源——旅游的客体; 旅游业——旅游媒介。 2.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 (1)按游览区域划分: 国内旅游(在我国又可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和全国性旅游)与国际旅游 (一般可分为跨国旅游、洲际旅游和环球旅游)。 (2)按旅游目的划分: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五种主要类型。在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型。 3.旅游资源的特性:位置相对稳定性、物质景象组合性、美学属性、历史文化性、非消耗性。 4.旅游资源主要类型: (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质地质景观、水域风光、天象和气候景观、生物景观; (2)历史文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景观、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古代遗存、风土民情。 5.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6.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 (1)从宏观层面看,人们在构筑城市和村镇的过程中,选择山前平原、江河之滨、植被繁茂之地等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以便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2)从微观层面来看,人们在修建园林、寺庙、宝塔、陵墓时,十分注重选择山清水秀之处,强调 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协调统一,创造了旅游资源。 7.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旨在保持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8.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质基础和自然地理条件。 (2)人文地理因素: ①古代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对当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重大影响。 ②人类一些重大行为所留下来的地理“痕迹”,本身就是旅游资源,如古战场、古渡口、万里长城等。 ③人类对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等的 审美活动,提升了旅游资源的价值。 (3)社会认知因素:对旅游资源的具体分布和总体旅游资源的分布密度有很大影响。休闲度假村、农家乐等新的旅游形式的出现是近些年来随着旅游度假热的兴起,在城市外围人口密度较小、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涌现出来的一系列新的旅游形式。 9.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 (1)分布广泛; (2)集中分布于东南部 ; (3)旅游点或旅游区呈明显的片状或带状分布; (4)旅游资源的分布和交通状况密切相关。 10、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①培养审美情趣; 、 ②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审美创造力三个主要方面; ③优选欣赏角度; ④把握观赏时机; ⑤品味文化内涵。 高二地理基础知识(三) 1、东亚:80汉E-140汉E,20汉N-50汉N; 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 2、东南亚:23汉26’N-10汉S,90汉E-150汉E; 地处亚洲东南部,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范围包括中南半岛(中央经线为100篍),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夹在马来群岛和苏门答腊岛的11个国家: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 3、南亚:10汉N-30汉N,中央经线80汉E; 地处亚洲南部,范围包括北部三个内陆国(尼泊尔、不丹、锡金),中部三个临海国(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南部两个岛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 4、中亚:40汉N-50汉N,50汉E-80汉E; 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部位,世界岛,范围包括五大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基尔斯坦),古代是丝绸之路,现代是第二亚欧大陆桥,战略地位重要; 5、西亚和北非:20汉N-40汉N,20汉E-65汉W; 地处“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是海陆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埃及,土耳其海峡——土耳其),北回归线横穿南部; 6、撒哈拉以南非洲:30汉N-30篠,20汉W-60汉E,中央经线:20汉W; 地处印度洋,大西洋之间的低纬地区,南回归线,赤道横穿,范围包括49个国家; 7、西欧:40汉N-70汉N,10汉W-20汉E; 北邻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靠地中海; 8、欧洲东部和北亚: ①东欧西起波罗的海东海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它的面积占欧洲的一半,7个国家; ②北亚是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它从乌拉尔山向东延伸到太平洋沿海,北邻北冰洋,南抵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的国界,面积在亚洲地区的1/4; 9、北美:30汉N-50汉N,中央经线100汉W; 地处西半球北部,北美洲的中部和北部; 10、拉丁美洲:30汉N-50汉S; 地处西半球,地跨赤道,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加勒比海,南邻德雷克海峡;范围包括北部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部南美大陆,巴拿马运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