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选了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一,下面是51自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金榜高二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解读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开篇一个设问句,提出本文探讨的中心课题,即中国诗的一般特征。]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①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①勃莱克:现在一般译作“布莱克”,英国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诗人。) [这里从正面说明探讨中国诗的特征要有一个条件,必须既了解中国诗,又同时了解外国诗,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①”,有居高临远的观点。(①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语出唐代诗评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意思是超出事物表象之外,才能高屋建瓴,把握其本质。环中,《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意思是枢在圆环中,能旋转自如。枢,门上的转轴。环,门上下两横槛用来承受枢旋转的洞。)[这里从反面说明一个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只有意中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探讨中国诗时才能居高临远,“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最后得出结论,点明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比较文学的方法。] 这一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赏析这段文字要注意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作者开篇即向听众表明自己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谈中国诗:这就是说在下面的演讲中将大量引用中西文化名人的材料和诗歌来做比较,以阐明“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演讲伊始便告诉听众(读者)自己演讲的内容和研究方法,起到了开宗明义、统摄全文的效果。 赏析这段文字还要注意的是,谈中国诗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这不是作者的发明,但传统的方法一般是纵向比较,“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即按照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把中国诗歌划分为先秦诗歌、魏晋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等阶段,研究不同阶段不同流派的诗歌特点。而作者的创意则是从横向的角度,居高临下,鸟瞰世界诗歌,透视全球诗境中的中国诗,因外国诗的存在而识得中国诗是独特的“那一个”,因中国诗的存在而得以成全世界诗歌的完整性。所以他的研究能够“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具有不同凡响的智慧。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①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①伏尔泰:法国哲学家、文学家,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领袖。)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对比中西诗歌不同的发展史,得出中国诗歌发展的无规律性导致了中国诗歌有“早熟”的特征。所谓“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这是指中国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产生了《诗经》《楚辞》这样伟大的诗作。《诗经》有的歌颂纯真的爱情(《周南·关雎》),有的揭示从军的悲凉(《小雅·采薇》),有的表现稼穑的艰辛(《小雅·七月》),……都是抒内心的情感。屈原的《离骚》更是将这种内心情感的宣泄更加夸张化,代表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最高成就。]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早熟”是优点,但物极必反,“早熟”的负面影响是“早衰”。所谓“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理解这个句子,要联系中国诗歌史,中国诗歌高峰出现在唐朝,词曲高峰出现在宋元,之后一直到明朝、清朝,诗歌无论在体裁、题材、手法上都没有多大变化,多因无意、无法或无力创新而落入朱自清所说的“套板反应”之中。]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①”、“后印象派②”那种“纯粹画③”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④羡妒。(①印象派:19世纪在法国流行的一个绘画流派,以1874年画家莫奈展出的油画《日出印象》而得名。印象派绘画注意表现自己对实际现实的直接印象。②后印象派:继印象派之后的又一绘画流派。一般指塞尚、凡·高、高更、贝尔纳等的艺术。他们接受印象派的用色方法并有所革新。③纯粹画:这是借指中国画注重“写意”的特征。相对西洋画来说,传统的中国画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④黑格尔:德国19世纪初哲学家,发展了唯心主义辩证法。)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作者在这里扼要介绍了中西不同的绘画史、哲学史。西洋画是先有“客观写真”画,再有所谓的“纯粹画”,而中国画从一开始就是“纯粹画”;西方哲学是先有形式逻辑,尔后再发展到辩证法,中国则是“一跳就高升”到了辩证法。作者由诗歌推及到绘画、哲学,说明“早熟”即“一跳就高升上去”,在中国文化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特征。]梵文的《百喻经》①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①梵文的《百喻经》:全称《百句警喻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明佛教教义。南齐时期有中译本。梵文,印度和印度教的古典语言。)[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百喻经》里的故事阐释中国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特点以及因此而来的缺欠;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说明中国艺术和思想体构的高度发达,同时也说明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和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健康、稳定地发展。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批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语意双关,既有对中国人的超常规思维的赞美,又有对这种思维方式的批评,作者认为这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流毒无穷”,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这段文字,说明中国诗歌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作者借助比喻,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歌高超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赏读这段文字,不仅要联系中国诗歌的状况,体会句中包含的深刻意义,而且要着重体会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作者是怎样发现中国诗歌独特的发展规律呢?他是在研究了中外诗歌、绘画、哲学等不同的发展史之后,发现西方诗歌和思想体构有序,而中国诗歌和思想体构无序,在这样的对比中发现了“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应该怎样看待中国诗歌的这个特点呢?作者善于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从美学的角度看,因不受事理的羁绊,中国的诗歌具有了浪漫主义的气息,海市蜃楼般的意蕴之美。从逻辑的角度看,中国诗人构建的“空中楼阁”,虽然美丽却缺乏现实的根基,缺乏事理的逻辑,使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巨大的落差,导致了中国诗歌的“早衰”。因为作者掌握了这样的研究方法,所以他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发前人之所未发,“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贵国爱伦·坡①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 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①爱伦·坡: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家的鼻祖,恐怖小说和推理小说的创始人。)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①。(①轻鸢剪掠:这是英国短语,意思是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作者以此说明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鸢,yuān,又名“老鹰”。)[用中国诗和西洋诗比较,说明中国诗篇具有西方诗人梦寐以求的篇幅短小轻灵的特征。]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①也许正是诗心②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①诗体:指诗歌的艺术形式,如律诗,绝句,古风,词,曲等。②诗心: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说明中国诗篇幅短小的原因是由于韵律的要求,“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作者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合理地解释了“格律”对中国诗歌正负两面的作用,格律制约着内容,内容的需要和发展也在影响着格律,格律和内容相辅相成,并存发展,从而批判了当时认为中国诗词格律只有负面效应这种片面的论调。]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①。(①颦蹙:píncù,皱眉皱额。)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①。(①尖刻斩截:指尖锐深刻,干脆利落。)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这里把中国诗歌和外国短诗比较,进一步说明中国诗歌是微雕艺术,虽然短小,但是精巧,意味悠远,能“从‘易尽’里望见‘无垠’”。]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金榜高二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