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在每后的高考中也是重要的考点。对下面地理知识的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起到参考的作用。 一、城市化 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1、城市化进程加快 ①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远远早于发展中国家。 ②1950年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快。 ③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①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速度放慢,出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目前发展速度快,超过发达国家,城市化仍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①世界大城市数量增长很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数量多于发达国家——趋势更加明显。 ②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集中于特大城市的现象更加明显。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共同特征:(自然条件)位于中纬度、平原地带; (人文条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呈带状延伸,通过交通线、通信网络连接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城市社会问题。 3)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4、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西方地域文化: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 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 土地 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产力也不同。 水分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地形 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18°的宜发展牧业或林业。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②交通运输;③政策;此外还有劳动力、地价、农业技术等。 例: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热量) 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光照) ③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地形) ④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地形) ⑤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培育良种) ⑥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节水技术) ⑦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 ⑧产自荷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的高级酒店。(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 ⑨上海郊区的乳牛场,饲养着来自丹麦的奶牛。(饲养技术) ⑩产自我国华南的热带水果,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 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的要考虑因素的发展变化。其中,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的改善和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原始迁移农业——原始农业 分布:热带雨林地区某些原始部落;特点:刀耕火种,不断迁移。 2、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农业 分布: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特点:旱作谷物(小麦、大豆);灌溉是保证产量的重要条件;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3、现代混合农业——现代农业 分布: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特点:以赢利为目的,重视规模与效益,高度机械化。 案例:澳大利亚现代混合农业——小麦绵羊业 特点:(1)种小麦与牧羊互惠互利,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2)种小麦与牧羊在时间上互补,有效安排农业活动; (3)种小麦与牧羊结合,保证农场经济收入稳定。 4、传统稻作农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