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是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下面是51自学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属于大气在地理环境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把理论系统提升到了现实设计层面,以人类在生产生活环境中的所感所悟来应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在教学时应突出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拟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依据内容需要,教学方法上还可以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 一、 基本情况分析 (一)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高一学生已初具地理思维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用学生所掌握的初中地理知识及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迁移到本节内容,进行探究学习。 (二)对教材的分析 1、本节内容抽象、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①北半球冬、夏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与成因 ②季风环流成因与特点 ③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①大气活动中心怎样影响天气和气候 ②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大气活动中心 2、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前后呼应 本节教材前应大气热力和动力两个因素,后呼天气和气候,步步深入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2、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3、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4、了解海陆分布和气压带移动是形成季风环流的重要因素 5、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与地区分布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º—40º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不同 2、分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说明季风环流在亚洲的分布 3、学会分析东亚与南亚季风环流的成因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身边气候的变化。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思想 2、通过学习,认识祖国、家乡的一些气象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四)过程与方法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重新整合教材,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探究式的解决问题——拓展问题。 三、组织课堂教学 (一)导入——发现问题 1、从身边的感受导入:夏季游泳时感觉水体比较凉爽,而冬季在水里则感觉比大陆温暖。为什么? 2、从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导入: ① 气压带风带北移时,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海陆轮廓图上如何分不?气压带风带南移时,副极地低压带南移到什么地区? ② 我国广大地区为什么夏季风来自海洋,冬季风则来自西北内陆? (二)新课——探究式解决问题 1、解决寻找本节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核心问题: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和季风环流(确定核心问题的方法:学生速读——发表个人意见——师生互动达成基本共识) 教学过程:从不同季节和地区看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及东亚、南亚大气运动状况。 教学方法:播放<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指导学生看书、读图,提出问题切入角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问题一: 北半球1月和7月欧亚大陆及北太平洋大气活动中心如何分布? (在学生看书归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从亚洲及北太平洋看:
| 一月 | 七月 | 亚洲大陆 | 亚洲高压(西伯利亚、蒙古高压) |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 北太平洋 | 阿留申低压 | 夏威夷高压 | 从南半球看:气压基本呈带状分布 问题二:季风是什么?全球季风最典型地区在哪? 教学方法:切入问题,指导学生看书。反之亦可,发挥学生自主性。 问题三:东亚、南亚不同季节风向如何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探究后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夏季:东南风 东亚 冬季风势力强 冬季:西北风 夏季:西南风 南亚 夏季风势力强 冬季:东北风 2、解决本节核心问题形成的原因问题——为什么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辨。 问题一:北半球冬夏季节海陆大气活动中心为什么不同? 教学方法:播放投影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学生分组讨论发表看法。 (1)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大陆气温高,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把副热带高压带切断。从而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在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2)1月份,气压带、风带南移。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大陆降温快,气温低,亚洲大陆形成冷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从而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南半球气压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问题二:东亚、南亚不同季节风向为什么不同?这与大气活动中心分布不同有哪些联系? 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辨、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原因 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3、解决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和季风环流形成后的影响——怎么样 教学方法: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规律及课堂提供的资料大胆设想,——看书验证,举例说明对本课所阐述原理内容的理解——用科学的理论对人类在生产生活环境中所感所悟进行正确的解释。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知,据此设计以下拓展问题研究: 问题一:北纬30º—40º地区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同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但该地区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则天壤之别,为什么会如此? (此题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前因后果,为今后气候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阅读以下两则补充材料:(投影播放) 材料一:《副热带高压带与我国的洚水和旱涝》 副热带高压带是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系统。它经常活动在较低纬度上空,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对一些地区的天气、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有时只有一个,位于夏威夷附近:有时分裂成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它的强弱、进退,几乎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分布以及水旱灾害的发生。夏半年,随着副高位置的季节性北移和加强,夏季风暖湿气流随之逐渐减弱,冷暖气流在副高北侧交锋形成的降水带也随之北上。就平均状况而言,春末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º—20º,雨带常位于华南。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º左右,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7—8月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º—30º,雨带随之被推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当有的年份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就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相反,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出现干旱。 材料二: ………今年入春以来,内蒙古地区又一次气温普降,茫茫草原变为一片“银色草原”。据农业部统计,全区可利用草场90%以上受灾,有3100万公顷草场未能按时返青,3200万头牧畜面临“缺衣少食而死亡危险。 问题二:我国是一个多水旱灾害的国家,常出现北涝南旱、南涝北旱,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在亚洲范围内还能找出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吗?为什么? 问题三: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影响我国天气的大气活动中心有哪些?它们对我国农业生产会造成哪些具体影响?应如何防御?谈谈你的设想。 <以上两题设计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并用于实际,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课堂反馈<设计一些选择题、材料题或问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