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体系都需要框架的支撑,就算是知识点也不例外。下面是51自学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框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框架: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两点分三段(对比课本32页世界城市发展阶段记忆) 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增长阶段 原始低增长阶段 加速增长阶段 增长减缓阶段 低速增长阶段 增长模式 高高低 高低高 高低高 低低低 再生产类型 原始型 传统型 过渡型 现代型 要点 分布: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一些土著居民。 发达国家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进入此阶段。分布: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家 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进入这个阶段。分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处于这个阶段。 分布:德国,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目前已进入这个阶段。 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思路:问题→危害→措施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问题 ①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 ②青少年儿童比重大 ①人口增长缓慢②人口老龄化 危害 ①加大对资源、环境、经济、就业的压力 ②造成人口增长惯性 ①劳动力、国防兵员不足②青壮年及社会负担过重③老龄化严重等 措施 计划生育 ①鼓励生育 ②接纳海外移民 我国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人口增长的特点(看课本P7页最后统计图) 特点 原因 60年代 1959-1961 负增长 三年自然灾害,政策失误 1961-1971 出生率迅速增加,自然增长率高 社会稳定,鼓励生育,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80年代 初期 出生率下降 计划生育 中后期 出生率上升 三年自然灾害后出生的人口进入婚育期 四、人口现状 世界:1、1999年10月12日,世界“60亿”人口日 2、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 印度 美国 印度尼西亚 巴西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俄罗斯 日本 尼日利亚 墨西哥(中度美印尼 巴西基 孟俄 本亚 墨) 中国:2007年数据(国家统计局)出生率:12.14‰ 死亡率7.06‰ 自然增长率5.08‰ 城镇人口比重:45.68% 性别比:106 2000我国基本步入老龄化阶段,2004年我国人口增长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1、人口总量: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2、性别构成: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3、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4、城乡人口比重: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9.68%,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 定义(与人口流动对比记忆,注意区别) 人口流动 国际:外籍劳工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贫穷国家流向富裕国家,由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国内:民工流(农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 ,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动因 推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收入低,战争,宗教迫害 拉力:“三高”高生活水平、高就业率、高收入 阻力:交通、政策、户籍制度等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迁出地: ①缓解人地矛盾,合理安排劳动力 ②增加经济收入 ③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保护生态环境 ⑤高技术人才流出,造成人才外流 ⑥带来留守家庭与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⑦可能造成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对迁入地: ①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②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③促进资源的开发 ④高技术人才迁入,节省教育和培训成本 ⑤给资源与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 ⑥加大社会治安管理难度 闯关东、雁南飞、孔雀东南飞、民工流、民工荒等现象的解释和原因分析。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世界人口的分布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对比世界城市分布) 原因:平原面积广阔,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1、热带地区人口分布在高原的原因:热带多雨地区:①热带的山区和高原,气温和降水适中②排水通畅③超出疟蚊分布线,免受疟疾困扰④平原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 三、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警戒值,最大值) 影响因素:资源丰富程度(首要因素)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成负相关) 人口合理容量:最优值 单元活动 学用地理统计图 一、读图的一般步骤 ①先看图名 图名称能够说明该图主题内容,有些题目甚至在图中没有图例、标记,此时只能通过图名称来获取信息。 ②其次看清图例 结合图名和图例、标记等审清统计图表达的确切含义。 ③若有坐标轴,再看纵横坐标 注意坐标轴上的刻度、数值和单位等。 ④最后综合看数据 注意数值的大小、极值、特征值、随时空变化规律等,并解释其成因,结合地理基础知识找出图表中不同地理事物(现象)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因果关系等。 二、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 三、正三角坐标图的判读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框架: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的起源于发展 1、世界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对比世界人口增长的历程) 18世纪产业革命之前: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密度小,功能单一,城乡独立 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密度增大。城乡差距拉大 二战后:继续增加,继续扩大,继续扩展,出现特大城市和城市带 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表现: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 ①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30%,第一产业比重大 ②加速阶段:30%<城市化水平<70%,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第二产业主导 ③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70% 城乡差距缩小,第三产业主导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 (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总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总数) ?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 推力 城市地租上涨,环境恶化,就业困难 拉力:乡村环境质量好,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⑵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城市发展不合理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二)不利影响: 1、环境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态破坏: ①耕地面积减少 ②绿地面积减少 ③水资源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建筑物倾斜甚倒塌,道路和桥梁断裂,地下管线弯折。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2、社会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3、城市“热岛”:生产、生活、交通等放出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 工厂应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圈之外,绿化带(隔离带、防护带)应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内。 “雨岛”效应:①市区有上升的气流 ②市上空有较多灰尘,凝结核较多,易形成雨滴 四、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1、开发新区、建卫星城,分散城市职能 2、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3、治理环境污染 4、完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 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城市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①易形成城市的河流位置:通航河段的起止点,干支流交汇处,河口处 ②我国处在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区域的特大城市:包头、兰州、乌鲁木齐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政治宗教历史军事、环境因素 ⑴河流对城市的主要功能有哪些?按照河流城市该如何布局?为什么? 河流对城市的主要功能有:①为城市供水②交通运输③军事防卫 城市主要应该布局在河流运输的起点和终点、河口附近、干支流交汇处和过河点位置。 原因:因为这些地方是客货流的中转集散地。 ⑵按照自然要素城市该如何布局?为什么? 答: ①按照地形城市应布局在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交通方便,水源丰富,物产丰盈,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节省建筑投资和城市建设。 ②按照气候城市应布局在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和临海的边缘地区。 ③钢铁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匹兹堡(以煤炭);石油城:大庆、玉门、克拉玛依、阿伯丁(英);黄金开发形成的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⑶影响城市布局的区位因素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军事、宗教在减弱,交通、政治一直都起着重要的影响,科技、旅游在增强。 城市体系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中心地理论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创立,克里斯泰勒认为: ①市场原则是是中心地布局的重要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等也影响中心地布局。 ②在理想化的均质平原上,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一般选择最接近的中心地,中心地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正六边形,中心地则位于正中; ③中心地具有不同的等级。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但中心地数量少,彼此之间相距较远。反之,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少,彼此之间距离较近,中心地数量多。 ④在市场原则下,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一般相当于三个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 住宅区 最基本功能区,占地最大,在工业区和商业区之间 工业区 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商业区 呈团块状或条状,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中心商务区(CBD) 既是商业中心,也是服务中心,注意与中心商业区的区别 特点: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②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 ③建筑物高大密集 ④内部分区明显(注意理解)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策) 1、历史因素:北京市中心是行政区 2、经济因素: ①注意地理术语的积累:付组能力、地租等 ②明确各个线段的含义及功能区的划分,与87页图比较记忆。 3、社会因素,影响住宅区的分化;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存在背向发展的趋势。 高级住宅区往往布局在地势稍高,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水源清洁,盛行风向的上风向。 其相反的方向往往布局低级住宅区。 4、按照经济因素各功能区该如何布局,为什么?(本题结合教材图2-3-6掌握) 答:(1)商业区布局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区中的道路相交处。 因为:市中心地租水平较高,商业付租能力最强,交通通达度好,又接近最大消费人群。 (2)住宅区布局在靠近市中心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 因为:可以方便上下班,又有利于购物;住宅付租能力高于工业。 (3)工业区布局在地租较低的城市外缘。原因:工业生产占地较大,为降低地租占成本的比重,往往在地租较低的地方建设工业区。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1.同心圆模式 2.扇形模式:因私人汽车使用形成 3.多核心模式:减少出行距离,减轻交通拥堵问题 4.未来:“田园城市” 5.如何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 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局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下游地带的远郊区,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适当布置卫生防护带 四: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发展历史不同:如:美国市中心多摩天大楼;欧洲城市中心多广场、教堂等建筑。 2:统治权利不同:如:北京市中心为皇宫建筑群 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汇处为城市中心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框架: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农业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自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市场、交通、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文化因素——饮食文化。环境因素——生态、污染两个方面。历史因素——工农业基础。技术因素——冷藏、机械、化肥、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环境因素——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要求:会判断主导因素、优势因素、限制性因素,并有针对性分析农业区位。 农业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的合理选择: (1)宏观 根据经纬网或其他信息确定气候特征,根据等高线等确定地形特征,再结合各种作物的习性进行区位选择 考虑因素 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单位产值 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乳牛>蔬菜>塘鱼>果园>粮棉 地 价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城镇周围只能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需 水 量 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交通运输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布局在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微观 (3)特殊 养殖业为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应避开飞机等噪声大的区域;蔬菜栽培应避开被污染的水源等 补充: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条件 农业区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东北商品农业基地 ①夏季日照时间长,雨热同期 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③人均耕地多,交通便利 ④工业基础好 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华北旱作农业区 ①雨热同期,光热充足; 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③人多地少 ④旱涝、盐碱、风沙 南方水田农业区(平原区) ①光、热、水丰富,配合好;②劳动力充足;③有灌溉水源 春季低温阴雨,夏季的伏旱和洪涝灾害 西北灌溉农业区 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③有灌溉水源 水分不足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区 ①河谷避风,海拔相对较低,气温较高; ②地势平坦; ③水源充足; ④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 热量不足 二、农业地域类型 分类 ⑴按劳动对象分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可能引发水土流失)、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可能引发土地荒漠化)、混合农业 ⑵按投入多少分类: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或养殖数量来获得产出的为粗放农业;通过投入资金、技术、劳动力而获得产出的为密集农业 ⑶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 ⑴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分布:热带雨林地区 特点:刀耕火种,经营粗放 ⑵水稻种植业 分布:东亚、南亚、东南亚;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小蛋壳积水): 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 ③科技水平低 ④机械化水平低 ⑤水利工程量大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优势:①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形较为平坦③土壤肥沃④水源充足⑤人口密集,需求量大⑥劳动力充足⑦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⑧有吃大米的饮食习惯 ⑶混合农业 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我国的基塘生产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势:①良性的生态系统②合理安排农时(63页表的内容要加强研究)③市场适应能力强,可以根据政府的政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 ⑷商品谷物农业 劳动对象:小麦、玉米 特点: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商品率搞 主要分布国家: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①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②水路交通便利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发达⑤科技水平高 ⑸乳畜业 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乳畜带区位因素①气候冷湿;冰碛土,土壤贫瘠,不适合农作物生长,适合牧草生长③人口稠密,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欧洲西部乳畜带区位因素: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光照不足,(纬度高的地区可能还有热量不足的问题)不适宜庄稼生长,但适合多汁牧草生长;市场广阔 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产品主要是新鲜牛奶。(靠近市场) ⑹种植园农业 分布:东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拉丁美洲的热带地区 特点: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差。 ⑺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牧牛业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等国;牧羊业主要分布在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牛业的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和湿润,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廉价③距海港近,出口便利 三、主要农作物的特点(阅读了解即可) 1、小麦:世界总产量居第二位,仅次于玉米,耐寒、耐旱。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个生理型,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类型。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中温带与寒温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冬小麦(暖温带),秋季10~11月播种,翌年5~6月成熟,生育期长达180天左右。 2、水稻:水稻喜高温、多湿,布局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3、玉米: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是美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一半,其中约2/5供外销。中国年产玉米占世界第二位。玉米用作饲料(饲料消费是玉米最重要的消费渠道,约占消费总量的70%左右)、食物和工业原料(工业酒精和烧酒的主要原料);玉米喜温,多分布于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的地区。 4、棉花:棉花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埃及等地。其中中国的单产量最大,乌兹别克斯坦有“白金之国”之称。我国五大商品棉基地: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南疆棉区、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5、甜菜:主要分布在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6、柑橘: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粮食作物 冬小麦、春小麦 水稻 经济作物 花生、甜菜、棉花 油菜、甘蔗、棉花 作物熟制 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东北一年一熟 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 7、甘蔗:主要分布在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8、苹 果: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第二节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 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动力、原料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府政策、劳动力(质量、数量),土地价格、资金、管理、技术、工农业基础、个人偏好、工业惯性、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等 2.环境条件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及工业布局原则 3.主要工业类型及其特点: 4、高新技术产业 美国硅谷的区位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适宜③交通便利④靠近高等院校⑤军事订货 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的区位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适宜③交通便利④靠近高等院校⑤政府政策支持 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5、工厂布局的评价: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主要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高;环境影响主要分析其是否污染地理环境;社会效益主要分析其对当地经济、就业岗位等的影响 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原因及典型案例 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不适宜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高;如蔗糖厂、水产品加工厂等 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减弱 市场指向型工业 产品不适宜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高;如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 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加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能量;练铝厂等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早期的钢铁工业(粗铜冶炼应近原料地,精解铜近能源地) 动力(燃料)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减弱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劳动力的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加强, 数量影响力减弱 技术指向性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如计算机、航天、基因、原子能、医药 影响增强,导致新工业区的产生,老工业区的改造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意义 表现形式 结果 工业集聚 充分共用基础设施,加强工厂间的联系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实现规模效益的目的。 ①专业生产的集聚 ②共用基础设施的集聚 形成工业化的生产集聚地域 工业分散 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①复杂产品的原料和零部件由分布在很多地区的工厂供应 ②每一种原料和零部件都会销售到很多地区 形成跨国公司以及国际和区际的劳动分工 工业集聚可以获得规模效益,为什么还会出现工业的分散呢?二者有什么联系? 工业集聚虽然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但是,如果工业部门过分集中,就会出现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拥堵以及原料、燃料供应困难等问题,工业因此出现扩散的趋势。由于现代交通运输的进步,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的建立,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工业扩散提供了条件。 二者的关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一般来说,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表现为集聚,到工业化后期,区域工业多表现为分散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框架:第四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一节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 优点 缺点 适合运输的货物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条件影响下,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大宗,笨重,中长途运输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短途运输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海洋运输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大宗、远程、对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 航空运输 飞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最快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急需、贵重、数量不大的货物 管道运输 运具和运线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用管道运输货物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安全性能高,管理方便,运量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的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专用性强,只能运输石油、天然气及固体料浆(如煤炭等) 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等 二、通信 邮政通信(实):信函和包裹(受地形障碍,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电信通信(虚):声音、图像、文字、数据、语言(受地形障碍、太阳活动等影响) 商业贸易(对内商业,对外贸易) 环节:收购、储存、调运、销售 交通运输布局 交通运输线 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平原区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形 山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要尽量避开断层带,应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经济 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 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等 技术 因素 可使运输网升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等对线路建设的自然障碍和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2、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示意图(图文详解77页) 3、铁路修建的意义 ①缓解了……地区的交通压力 ②带动了沿线的经济发展 ③缩短了……与……之间的距离 ④加强了两地……和……之间的交流 ⑤激活并完善了全国(或某地区)铁路网 4、青藏铁路 ⑴三大世界性难题: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生态脆弱 ⑵拉萨段线路曲折的原因:避开冻土区和地形崎岖地区 ⑶某些路段以桥代路的原因: ①解决冻土问题 ②便于野生动物的迁徙(对比京沪高铁,全程都是高架桥,目的是珍惜东部地区有限的耕地) ⑷穿过的地形区和自然保护区:柴达木盆地和青藏高原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⑸进藏铁路预案中,不选滇藏铁路、川藏铁路和甘藏铁路,而选择青藏铁路的原因是: ①西宁至格尔木段已建成通车,线路短,工程量小,投资省,工期短 ②地势平缓,工程难度相对低 ③桥隧相对少,投资较少 5、京九铁路修建的意义 ⑴合理布局铁路交通网。 ⑵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 ⑶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⑷维护和促进了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6、西欧内河航运和俄罗斯内河航运的比较 西欧内河航运发达。自然原因 ⑴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最低月气温大于00C,无结冰期。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河流水位稳定,流量平稳 ⑵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流落差小,水流平缓,利于航行⑶河网稠密⑷地势平坦,水流平缓,加上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河道不易淤积 社会经济原因 ⑴西欧经济发达,货运需求量大。 ⑵开挖了大量运河,整治河道,形成了稠密的内河航运网 俄罗斯内河航运不发达。 ⑴纬度高,气温低,河流封冻期时间长,海洋封冻期时间也长. ⑵海域较封闭,对外联系少.,河海联运差。⑶大多呈南北走向,经过经济发达区域较少 二、交通运输站点 2、在等高线(等深线)地形图上选择港口应注意 ⑴有天然港湾的地方 ⑵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 ⑶尽量避开迎风岸⑷城市比较发达,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上海港区位分析 自然 优点: ⑴三角洲地貌,地形平坦,便于筑港 ⑵黄浦江相对江阔水深,便于停泊和航行 ⑶黄浦江和长江能为港区提供充足的淡水 缺点: ⑴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流分叉多,泥沙淤积严重 ⑵缺少深水航道和深水泊位,大型船舶难以进入 社会经济因素: ⑴经济腹地广阔 ⑵以上海市为依托 4、飞机场(航空港)的区位选择 ⑴地形平坦,有一定坡度,便于排水 ⑵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少云雾的地方 ⑶地质条件稳定⑷有一定的净空环境⑸与市区有一定的距离且有快速主干道与市区相连⑹跑道走向要与盛行风向一致,便于起飞和降落 三、城市交通网 1、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 ⑴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和阻塞的有效措施,也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 ⑵明确道路分工 ⑶合理规划停车场 ⑷加大城市道路建设 ⑸错开出行高峰 ⑹减少出行距离 2、解决城市交通污染问题的措施 ⑴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技术措施 ⑵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⑶合理规划城市交通道路 ⑷有限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⑸鼓励骑自行车(如荷兰、巴黎、北京) ⑹研发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的汽车 3、各种城市道路网的优缺点 ⑴放射式道路交通网(适合小城镇或城市形成初期) 优点:①方便城郊联系②市区交通便利 缺点:①郊区与郊区间联系不便 ②易造成城市中心交通拥堵 措施:修建环路,形成环形放射式道路网(如:伦敦、巴黎、莫斯科、合肥) ⑵方格状道路网 优点: ①易于辨别方向 ②便于规划建设 ③可选路径多,可机动灵活的组织交通 缺点:①对角线方向交通不便 ②平均分配流量,易造成中心地带交通拥堵 措施:修建环路和放射路,形成方格环形放射式道路网(北京、合肥)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 交通发展与聚落的分布、形态 运输方式 聚落分布 聚落形态 古代 水运 沿江、河分布 带状 沿陆路分布,交点发展为城市 块状 近代 铁路 公路 沿交通线分布,交通枢纽发育为城市 星状 现代 更灵活 形态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