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内容整理出来的知识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下面是51自学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单元知识点(一) 1、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特点: (l)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3)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4)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① 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 生产协作:生产一件产品,承担着不同工序的工厂或车间之间的协作;共同为某一种产品提供零部件的工厂之间协作。 商贸联系: (l)区际贸易:一国范围内的贸易活动,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 (2) ①国际贸易: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因各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差异,受限制较多。科技、信息联系:生产技术变革和信息技术推广使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加强协作,扩大技术和信息交流。 ②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企业之间生产上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空间上存在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联系,信息上存在信息交流协作上的联系。有投人一产出联系的企业或自发或通过规划集聚到一定的区域,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高的规模效益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工业地域。 3、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热量——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它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光照长短、强弱的地 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地形——地形影响水、热、光照条件,不同的地形类型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 地区宜发展耕作业,山地宜发展林业、畜牧业。也因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可以发展立体农业。 土地——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地资料是有限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 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条件较差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文、植被等状况,以及有无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型工厂不宜布局在地形起伏大、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供给,以及投资环境与经济政策等。 生产技术因素:包括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科技开发水平等。如高科技产 业应当布局在大城市附近或科技水平比较高的地区。 市场因素: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对于工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工业生产直接面向 市场,工业企业靠近消费地,有利于及时和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 环境生态因素:工业生产不仅输出工业产品,同时还会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在工业布局的过程中,要努力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格控制工业区对居住区和其他城市功能区及生态环境的干扰。 (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 信息和知识因素: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信息(市场信息、科技开发信息、人才信息等)对企业作用十分重大。 色金属冶炼)、市场指向型(食品、印刷、家具、瓶装饮料、石化等)、劳动力指向型(纺织、服装、家电装配等)、技术指向型(电子、飞机制造等)。 4、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① “投人一产出”工业生产链的含义 工业生产各工业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形成“投人一产出”工业生产链。 ② 工业区位条件变化对工业转移、工业集聚的影响 世界制造业重心不断产生转移:英德→德美→美日→东亚与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与地区(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为重点)。 部分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地区。高质量的产品、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仍由少数发达国家维持着垄断地位。 5、交通运输与聚落形成的关系: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6、 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的关系:在古代,北方以陆路(马车)为主。聚落往往在陆路干道附近。南方以水运为主,聚落临水分布;在现代,聚落多沿铁路和公路线发展,如郑州、石家庄、徐州等。 聚落空间形态: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网密度大,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7、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对城镇发展、兴衰的影响: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运行,带来了扬州、济宁、聊城等城市的兴旺发达。而当运河严重淤塞,京沪线建成,这些城市迅速衰落。铁路沿线的城市常能迅速发展壮大(如石家庄、徐州、株洲、怀化、格尔木),并逐渐形成由若干城市构成的经济中枢地带(如陇海一兰新沿线经济地带、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地带、京广铁路沿线经济 地带)。 8、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交通主要是通过影响人流和物流来影响商业布局的。便捷的交通运输,有利于商品的运输和销售,也有利于人流的集散,从而有利于商业网点的形成。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单元知识点(二) 1、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劳动力、机械(工业基础)、政策、科技、历史原因(生产习惯)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更容易发生变化。 3、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 ②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③种植业、畜牧业兼备的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 5、混合农业是同时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就是一个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区。 主要特点: ①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 ②时间利用效率高;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6、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特征: ①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 ②以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③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 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本除外); 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 7、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另外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分布(以国营为主)。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商品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水平高,③商品率率高。 8、大牧场放牧业属于畜牧业,主要分布在以牧牛为主的美国、阿根廷,以牧羊为主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特点: ①面向市场(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③专业化程度高。 9、乳畜业属于畜牧业,主要以奶牛为生产对象,生产牛奶及其相关制品。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地区。因为乳畜业产品不耐贮藏、运输不便,其布局必须紧邻消费市场,因此多布局于大城市的市郊地区。 乳畜业的主要特点:①面向城市市场;②商品化;③集约化。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单元知识点(三)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 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 区位因素: 自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 3、 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二、 农业地位的形成 1、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 2、农业地域 (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差别:农业地域的形成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 3、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 季风水田农业 1、 分布地区:亚洲季风区(热带季风区、亚热带季风区、温带季风区) 2、 区位优势: (1) 自然因素 ① 气候:处在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这种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的生长。 ② 地形:地处平原,地势平坦 ③ 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④ 水源: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2) 社会经济因素 ①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② 生产习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③ 食物喜好: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物 ④ 人均耕地: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这样可以缓解对土地的压力和粮食的需求 3、生产特点:(小农大水利,高产低商技) ①小农经营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谷物农业 1、 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俄罗斯 2、 区位条件 (1) 自然条件 ① 地势平坦开阔 ② 土壤肥沃 ③ 气候温和 ④ 降水丰富 (2) 社会经济条件 ① 交通便利 ② 市场广阔 ③ 地广人稀 ④ 机械化水平高 ⑤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3、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4、 经营方式:国外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一般是国营 5、 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玉米分布在中部,小麦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 大牧场放牧业 1、 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 2、 区位条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3、 基本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4、 案例: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 区位条件 ①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②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为农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③ 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二、 乳畜业 1、 概念: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相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2、 分布地区: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3、 区位特点:紧邻消费市场 4、 案例:西欧的乳畜业 (1) 形成因素 ①饲料因素: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 西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市场因素:欧洲人具有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