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D 3DMAX C语言 Pro/E UG JAVA编程 PHP编程 Maya动画 Matlab应用 Android
Photoshop Word Excel flash VB编程 VC编程 Coreldraw SolidWorks A Designer Unity3D
 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一 > 高一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教案和知识点

51自学网 http://www.wanshiok.com
  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大气环流是学期重点学习内容。下面是由51自学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教案和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方法与过程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4.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3.几种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教师]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环流形式:三圈环流。
  [板书] 一、三圈环流
  [教师]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冷热不均引起空气运动。那从理想状态上来讲,我们地球最冷和最热的地方是在哪呢?
  [学生回答]赤道 极地
赤道与极地间
的闭合环流图
  [教师] 对。在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上图。
  [板书] 1单圈环流
  [教师] 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
  [板书] 2.三圈环流
  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板书] (1)低纬环流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暖空气上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板书] (2)中纬环流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板书] (3)高纬环流
  [教师] 同理分析,南半球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教师] 可结合p38的活动题2
  (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板书]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师] 图2.11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同时,也由于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承转] 我们上面讲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了一个个气压中心。
  [板书]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教师] 请同学们先读图2.13“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4“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全球的气压分布不是成带状的?
  2.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结合p39活动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分析] 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3和2.14。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
 被切断的气压带亚欧大陆太平洋大西洋
1月副极地低压带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7月副热带高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教师] 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板书] 三、季风环流
  1. 概念
  [教师]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结合课本p41 活动题 看看季风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风向怎样变化?
  [板书]2.东亚季风
  季风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这一地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正如歌曲“黄土高坡”中唱到的“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实际上指的就是东亚季风。
  [教师]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
  冬季,东亚大陆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海洋是低压,这样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陆地指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在东亚地区冬季形成西北季风。同样道理,夏季,东亚大陆受印度低压控制,海洋上则是高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亚夏季刮东南风,由此可见,东亚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形成的。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板书]南亚季风
  读图2.15,同学们再看一下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怎样?
  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冬季是东北季风,夏季是西南季风。
  [教师] 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又是怎样形成的?
  冬季,南亚地区也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在海陆间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从而形成东北季风;夏季,则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也随着北移,这样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就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西南季风。
  由此可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惟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我国就深受季风的影响。夏季风来临时,给我国也带来了许多好处。
  [教师] 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上,大都是干旱的沙漠或荒漠,如西亚、北非。我国处于这一纬度带上的长江以南地区,所以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主要是受惠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我国水稻、棉花的种植界之北,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最多的季节。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
  [板书]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 全球来说,大气环流把热量水分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之间,海陆这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形成务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和风带控制下有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是。
  结合p42案例1。
  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不同
  气温:
  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值,确定热量带。
  (1)最冷月均温>15℃为热带。
  (2)最冷月均温在0℃~15℃为亚热带,但有一特例,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最冷月均温>0℃。
  (3)最冷月均温<0℃为温带。
  降水:
  年雨型:全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均匀,没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夏雨型:夏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冬雨型:冬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冬季,夏季降水较少
气候带 分布地区成因及特征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赤道低压带控制下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处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全年气温高年,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
常年干旱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25--35大陆东岸,受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30---40大陆西岸,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35---55大陆东部,冬夏风向明显交替。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30---60大陆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很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40---60的大陆西岸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
 
寒带 苔原
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全年严寒,降水少
 冰原
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全年酷寒, 降水少。
高原气候
和山地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随着高度增加,气候垂直变化非常明显,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日照强,风力也大。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首先,要求同学们明确三圈环流的形成同样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在近地面的结果。
  其次,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纬向的分布被破坏,北半球尤为明显。
  再次,掌握季风的形成和风向的变化情况,以及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最后还学习了几种主要的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特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
  (2)中纬环流
  (3)高纬环流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被切断的气压带亚欧大陆太平洋大西洋
1月副极地低压带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7月副热带高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三、季风环流
  1.概念
  2.东亚季风
  3.南亚季风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 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 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 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 陆地﹥海洋,冬季 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上一篇: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复习  下一篇: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节教案